古时的白茶与现在的区别很大,当时的白茶是蒸压团茶屑,属于绿茶种类。现在的白茶大多是散茶,近几年也出现了老白茶这种紧压白茶。
公元1064年前后,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中写道,白茶是指茶树的品种,这种茶树生长出的芽叶是白色的,也被称为“白叶茶”,主要的种植区在汀溪、爱民、南客、太元、潘村乡等地,这些地方都已经发现了白茶树。
1121年前后熊蕃在《宣和北苑贡茶录》中写道:“至大观初(公元1107年),今上(指宋徽宗赵佶)亲制《茶论》二十篇,以白茶者,与常茶不同,偶然出,非人力所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
白毫银针起源自1796年。白牡丹诞生在建阳水吉,传播至政和、福鼎,1922年政和开始制作白牡丹。
红茶的出现于绿茶的晒青做色、黑茶以及白茶“芽茶”有关,是在这些基础上发展的,16世纪处正山小种红茶出现,“正山”是福建与江西接壤的桐木关,在这里种植制作的茶种叫做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出现后,开始流传至闽东等地,制作工艺被简化,出现了工夫红茶,时间在1650年前后。小种红茶鲜叶的加工复杂,毛茶加工简单。工夫红茶则是简化了鲜茶叶的加工,在毛茶加工上下功夫,所以叫做工夫红茶。
根据白茶晾晒制作工艺,繁衍出了红茶的日光萎凋工艺。也汲取了绿茶揉捻后不马上进行干燥会变回红的经验。黑茶渥堆后变为黑褐色,以此为基础开始改制红茶的渥红工艺,最后将所有的创新工艺融会贯通,制作出了小种红茶。
桐木关属于星村镇,所以正山小种也叫作星村小种,当时的星村小种是我国茶叶出口中最重要的大头,远销世界各国。
六大茶类的繁衍,从绿茶到黄茶到黑茶到青茶再到红茶,内质的不断变化,互相为基础,参照。像绿茶、黄茶和黑茶都是以杀青工艺为开始,黄茶和黑茶的茶质更靠近绿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则是以萎凋工艺为开始。六大茶类虽然制作工艺各不相同,但互相之间关系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