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记忆 | 悠悠小巷留芳声

2019-12-05     吴歌说事

杨庆鸣原创

无锡的留芳声巷,是一首婉约清丽的小诗,古朴散淡的画卷,无论城市容颜更迭变化,将永远镌刻在我记忆深处,在岁月的时光里流淌着诗意、灵动和芳馨。阅读本文精彩需要6分钟。


逝去的岁月,无锡城里有数不清的里弄小巷,岁月的痕迹就散落在大小巷陌中,它们是留芳声巷、百岁坊巷、小娄巷、大娄巷、欢喜巷、镇巷、福田巷、惠巷、升平巷、五姓巷、荣巷……磨剪刀、修洋伞、卖甜酒酿、卖棒冰、收旧皮鞋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叫声喊声串起了巷子长长的脚步。

我住在留芳声巷的老宅里几十年,在过去龟背形的无锡老城区地图里,这个巷子虽老,但文脉悠久,书香甚浓。这是解放前新生路上最大的一条巷,可与盛巷、小娄巷、大娄巷、镇巷、东河头巷、欢喜巷、槐树巷、睦亲坊巷相媲美,巷子的名字“留芳声”在诸巷中也是最美的,让人追忆。

江南多小巷,小巷多老宅,而老宅里常常都有一条又深又长的弄堂,我家住在留芳声巷44号中弄22号,是一个杨氏大宅门,44号门里有东弄、中弄、西弄,每个弄内约住了20多户人家。“文革”期间,杨家祠堂遭毁,牌位被推翻,先祖列宗难觅。“文革”后,推行经租房,在原有杨氏大家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不少新户头,成了城中又一处“七十二家房客”。

中弄是荣毅仁夫人杨鉴清的祖居,她是无锡名门杨干卿的女儿,杨干卿系杨氏宗谱迁城第十世公支,1932年,荣杨二家订下亲事,当时荣毅仁16岁,杨鉴清15岁,三年后举行大婚。荣毅仁儒雅俊逸,杨鉴清才貌出众,两人一见倾心,经媒灼之言,使婚姻披上了浪漫、绚丽而富有传奇、传统色彩。我的祖母与杨鉴清,用现在话讲,称“小姐妹”。

巷子中弄20号内还住着一位在江浙沪一带颇有名望的人物蒋锡麟。他在无锡时名不见经传,但后来在上海滩逐渐声名鹊起,原因是1902年自费创办了一份评弹小报《老听客》,发行量1000多份。这是一张专门传播评弹艺术的小报,介绍评弹方面的信息、报道、名家名段、流派唱腔、各地演出近况和评弹的发展、新老演员情况等,深受江浙沪评弹爱好者的欢迎。《老听客》的发行,都是靠老听客们寄去邮票,再由蒋锡麟寄出小报。评弹爱好者的青睐,是他自费办报的动力。当年,我父亲常投稿《老听客》,均被录用。蒋锡麟先生属于茶壶里有货却倒不出的那类人,不擅言词,但学养和编辑功底却很深厚,他曾拜师于著名评弹艺术家邢瑞庭。如果说无锡才子钱同朋创办的《广播书场》是空中电波、梁溪雅韵,那么,才子蒋锡麟也是评弹界的知音和翘楚。

西弄内住着一位民国乡贤、著名书法家,名叫张涤俗,他平生以临池为乐,擅长行书和小楷,行书宗书王右军、颜鲁公,小楷出入晋唐之间,典雅隽永,还通晓音韵,是江南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张涤俗生前任无锡书画院画师,他画的条幅经常挂于公花园同庚厅、蠡园、鼋头渚等处展出,书画立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2~3平尺已可卖到2000元左右,香港书画拍卖市场也常闻其作品敲槌声。

留芳声巷的老弄、老宅,文脉悠久,文韵浸润,仅44号一个门牌内,就已可圈可点。邻近的门牌内还有许多知名人物。《二泉映月》的记谱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家、国乐家杨荫浏先生,还有著名计算机软件专家杨芙清,是中科院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教授。还有薛祖康,他是著名企业家、永泰丝厂厂长、缫丝工业局、机械工业局高工……住在这条巷上,仿佛置身于历史尘埃的岁月长廊中。

透过老宅漏窗,欣赏老巷住宅天井里微缩型的江南园林美景,泉水叮咚,太湖石瘦,花繁叶茂,白兰花、茉莉花、夜饭花、桂花的清香,在不同季节飘进漏窗,穿过弄堂,散发得很远很远,收音机里不时传来吴侬软语……

我在小巷文化浸润下长大,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小时候,中午吃完饭,饭碗一丢,跟大人说去上课了,其实,是野豁豁里找小伙伴们玩耍去了,弹玻璃球,打木陀螺,甩香烟纸牌,滚铁环,穿庭园假山,“争上游打四十分”,捉迷藏……巷子暗黑幽长,却不觉黑,在那里消磨着孩提时的课余时光,上课时间一到,满头大汗,小手乌黑,心里却悠然舒心,明天还要再去穿幽深的弄堂……。

那井,夏天是沉落西瓜消暑的最佳空调;那收音机里的评弹,是琵琶弦子陪着我酣然入梦;那弥漫着红木花窗的味道,穿过我懂事的心田。那雨巷,不就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有美美湿湿的诗意,有油伞飘过的芳香。我常常在梦里寻找着逝去的小巷、老宅、古树和童年,小巷穿过时间隧道,人会老去,青砖会老去,但小巷不该老去,因为它刻着古老的印记,深深地飘浮在我的脑海里。从前,主妇们倚着门槛,狗猫儿安静地叭在她们的脚边,边织毛衣,边唠家常,张三家生了娃儿,李四家娶媳妇了,不用打听,巷里的事情全知道。
我是来寻梦的,寻找童年的梦。这些文字,是文化寻根,也是精神返乡。今天,留芳声巷因城市改造,历经风雨淘洗、时光雕刻,已成东河花园一隅,旧貌不再。老宅那斑驳的花纹、高高的马头墙、深深的古井、古朴的松树早已荡然无存,唯有老照片、老档案记录下那些贴肤的日子。

扶墙而立,思绪万千。小巷,是一首婉约清丽的小诗,是古朴散淡的画卷,无论城市容颜更迭变化,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在岁月的时光里,小巷永远流淌着诗意、灵动和芳馨。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一个巷子,名人才俊众多,颇值得探究。慎终追远,惟愿留芳声巷巷的文脉得以延续,深植于乡土的文化能在时代的前行中得以传承并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作者简介:杨庆鸣,散文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无锡作协理事,散文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5EbCG8BMH2_cNUgXd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