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荔枝蒂蛀虫吗?如何防控荔枝蒂蛀虫?这篇文章很全面

2019-08-01   果蔬小灵通

荔枝肉丰厚圆润、洁白无瑕、晶莹透亮,吃起来清香绵软、鲜嫩多汁、清甜可口,因而受到男女老少的青睐。荔枝不仅我们现代人爱吃,作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也特别爱吃荔枝,《唐国史补》中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荔枝在唐代号称“百果之中无一比”,有百果之王的美誉。

荔枝对地势和土壤条件的适应范围很大,种植起来比较容易,然而在种植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病虫害,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果实的品质与产量。特别是在温暖干燥的8月,这样的气候条件为蒂蛀虫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害虫并不是只在某个地区发生,而是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蒂蛀虫发生范围广、为害时间早、危害程度大,严重威胁了荔枝的品质和产量,给种植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那么蒂蛀虫在荔枝上的为害症状到底什么样?果农朋友应该如何有效的进行科学防治,减轻虫害呢?

今天我们就从荔枝蒂蛀虫的为害症状、发生原因、发生时间及防治措施这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荔枝蒂蛀虫的为害症状

蒂蛀虫的成虫多年在荔枝果实膨大期,把卵产在果肩上。幼虫孵化后,就可以从卵壳底部直接蛀入果实内为害。幼虫在蛀道内度过整个取食期,虫粪也留在蛀道中,不排出果外。幼虫老熟后,在果蒂部位咬出一个孔洞爬出,在叶片正面中间凹陷的地方结茧化蛹。

在接近成熟的果实上,幼虫孵化后即进入中果皮层,向上食达果蒂,取食果蒂的输导组织,几乎不取食果肉。幼虫在枝梢和花穗上孵化后,就蛀入取食植物的髓部,导致枝梢干枯。在幼嫩的叶片上,幼虫取食叶片中部的主脉,致使虫口至叶尖部分的叶片干枯死亡。

二、荔枝蒂蛀虫的发生原因

1. 气候因素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南方省区冬春季低温期较短,有些地方的荔枝蒂蛀虫无明显冬眠现象,加上有大量的冬梢及早熟花穗作食料,使其能在春季生长、发育。某些年份春季降雨量偏少,甚至有些地区连续几年春旱,使越冬虫源的存活率大大提高,翌年的虫口基数较大。

2. 食料因素

蒂蛀虫的发生与食料条件关系十分密切。荔枝、龙眼混栽的果园和荔枝早、中、迟熟品种混栽的果园全年多次抽梢及抽梢不整齐的果园蒂蛀虫发生偏重;荫蔽、低洼、湿度大的果园发生较重。

3. 果实因素

果实发育状况对荔枝蒂蛀虫的发生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荔枝幼果果实表面的颜色从深绿色逐渐转变为淡黄绿色、果蒂周围表皮呈红色时,或幼果果核种腔内含物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时,比较容易受到幼虫的为害。随着果实的发育,虫源基数升高,当果实成熟时,虫口的数量最多。

4. 天敌因素

很多果农在施药防治害虫的同时,使用高毒农药,大量杀伤天敌,为蒂蛀虫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荔枝蒂蛀虫的天敌主要有白茧蜂、绒茧蜂、甲腹蜂和草蛉等。当荔枝蒂蛀虫的幼虫和蛹被寄生蜂的寄生数量达到半数以上时,就更应该加强对天敌的保护措施。

三、荔枝蒂蛀虫的发生时间

荔枝蒂蛀虫成虫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静伏于树冠内枝叶上。蛹羽化后次日凌晨交尾,交尾后雌蛾于晚上产卵,尤其喜在荫蔽、潮湿、通风透气差的树上产卵。产卵有明显的趋果性和趋嫩梢性,该虫喜欢将卵产在幼果中、下部位,果实成熟前则产在近果蒂部龟裂片缝隙间。在梢上卵一般产在小叶柄和叶柄间略微凹陷的地方。雌蛾多在顶芽已经萌动的小叶主脉上、花穗轴的先端、荔枝果实表皮颜色由深绿色变为黄绿色和果蒂周围表皮出现浅红色的果实上产卵。

不同地区荔枝蒂蛀虫的发生时间不一致,主要与地域、气候、品种和物候期等因素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蒂蛀虫一年发生9~10代,第1代成虫于4月中下旬发生,各代历期22~38天。以第3、4代危害中迟熟种荔枝最为严重。荔枝于7月中下旬收获后,荔枝园的蒂虫即会转移到龙眼园,危害龙眼。11月中旬后即以第9、10代的幼虫在荔枝、龙眼嫩梢、嫩叶和早熟品种的花穗上越冬。

四、荔枝蒂蛀虫的防治措施

(一) 农业防治

1. 科学施肥,适时适量修剪,提高树体抗虫能力:增施有机质肥和磷、钾肥,重施攻梢肥,适施保花促果肥,防止过施或偏施氮肥。剪去阴枝、弱枝、病枝和交叉重叠枝,使果园通风透气,营造不利于害虫栖息的枝叶空间环境,并有利于施药防治。控制好冬梢,培育健壮的营养枝,控制好座果率,适当疏花疏果。总之要尽量提高植株营养水平,提高抗虫能力。

2. 注重清园防虫:冬季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以杀死越冬的虫源。幼果期割除果园内过高过密的杂草,减少蒂蛀虫越冬及成虫栖息场所。果期及时清除落地果,第2次生理落果后的落地果大部分是蒂蛀虫的危害果。同时落叶是蒂蛀虫离果化蛹的主要场所,清除落叶可有效减少虫源。

(二) 物理防治

1. 果实套袋:有条件的产区可用无纺布套袋妃子笑、三月红、黑叶等品种的果穗,能明显提高果实品质、促进果壳着色,同时结合防治病虫减少开春后的虫源,具体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喷布防蛀蒂虫及防霜疫霉农药再套袋,既保果又减少虫源扩散。但对糯米糍品种不适用,会增加酸度及裂果。

2. 诱杀成虫:可在田间挂性引诱剂诱杀雄成虫和放置诱饵诱杀雌雄成虫。在树冠荫蔽处挂“蒂蛀虫”专用引诱瓶,每亩5个,每20天加2毫升专用引诱剂诱饵可用烂果加乐果按500∶1配制,每亩放置13~15个毒饵盘,每7~10天更换1次。

3. 摘除虫果:发动果农收集落(烂)果、被害果集中浸泡于敌百虫1000倍液或0.3%盐水中12小时后捞起埋于土中,杀灭幼虫,减少虫源。

(三)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荔枝蒂蛀虫的天敌种类较多。寄生蜂主要有茧蜂、姬小蜂、扁股小蜂等。另外,还有草蛉、蜘蛛等。这些天敌对荔枝蒂蛀虫的种群大小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应加强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以利于发挥果园原有自然天敌资源的控制作用。

(四) 化学防治

定期巡查,及时发现果园内害虫为害情况,准确掌握喷药时机,在荔枝蒂蛀虫成虫羽化高峰期或初孵幼虫期施药防治。在荔枝生理落果高峰期开始,捡拾落果观察化蛹高峰,掌握各代成虫羽化达40%~70%时或卵孵化高峰期喷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可用20%除虫脲悬浮剂1000~15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用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喷雾。

由于荔枝蒂蛀虫成虫白天静伏于树冠内和地面杂草处,因此,施药要均匀喷在果实、叶背、叶面和树冠内外枝条上,喷至湿润有滴液为度,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注意轮换用药,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很多农民在种植果树上经验丰富,然而荔枝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病虫害,因此一定要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要科学施肥,适时适量修剪,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虫能力;及时清园,摘除虫果,减少越冬虫源;有条件的地区可对果实套袋,并根据害虫的习性,诱饵诱杀雌雄成虫。

加强果园内部的巡查和管理,及时发现园内害虫。可在在荔枝蒂蛀虫成虫羽化高峰期或初孵幼虫期施药防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避免杀伤天敌。对于食品等级要求高的果园,可选用生物制剂喷雾防治。齐抓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在害虫发生做好预防,在害虫为害后及时喷药,就能有效的减轻蒂蛀虫在荔枝上的危害,提高荔枝的品质和数量,带来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