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钟楼:老城地标,见证泉州繁华

2019-07-05   咱厝泉州

泉州钟楼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的钟楼,1934年开始建设,次年完工。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泉州钟楼是古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泉州城市重要的交通建筑之一。

图为上世纪50年代的钟楼,这也是迄今为止钟楼最早的照片。(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供图)

这张拍于70年代的钟楼,可以清晰地看见附近的泉南教堂。体育踩街的队伍从南往北浩浩荡荡地过来,路两边挤

改革开放40年来,古城泉州焕发蓬勃的生机,钟楼及周边的建筑、商圈都发生变化。如今钟楼旁的新华都商场,以前是钟楼百货,那是80年代泉州最潮流的购物中心,开业那天正好是国庆节,人流是里三层外三层。不远处的泉州影剧院正好上映喜剧电影《他俩和她俩》,也是观众爆满。钟楼下的泉州饭店(后改名钟楼宾馆)宾客盈门,钟楼商圈在那时开始真正形成。随后几年,海天酒楼、必胜客等中外餐饮店陆续进驻。再后来钟楼百货换成富华商场、新华都,泉州饭店拆除,改建成更多店铺的骑楼式建筑。这么多年来,钟楼见证老城商圈的蝶变和繁华。

钟楼内部构造,仪器老旧,见证岁月的变迁。(苏维斯 摄)

从内部看四个钟面,别有一番趣味。(庄丽祥 摄)

钟楼何时何人所建,说法各不相同:一说是由国民党旅长陈国辉1930年兴建的;而另一坊间的传说,则是一段社会弱女子反抗恶势力的故事。据称,1934年国民党驻军某部旅长沈发藻,想娶一个小姨太。晋江县长(时县治在泉州)张斯吝为巴结沈,在泉州卫生院物色了一黄姓女护士。没想到黄护士坚决拒绝,最后上吊自杀。当时此事在社会上反响极大,引起各界公愤。

黎明高中师生为了维护正义,联合泉州妇女会及培元中学、培英女中等校师生上街游行示威。为了缓和局面,张斯吝主动与学生代表林诗卿等谈判,最终答应修建一座钟楼,以纪念这场社会悲剧的女主人公,这也是钟楼外形似婀娜少女的来由。

这是2000年左右钟楼维修时从脚手架上拍的照片,那时中山北路的一些建筑都还没有拆除。(林水坤 摄)

钟楼上的小窗户。(石勇 摄)

这个铁锤过去是用于收放楼梯。(庄丽祥 摄

钟楼二楼窗户外的中山路好风景。(庄丽祥 摄)

为了保证钟楼正常运行,市政部门专门指定人员定期上钟楼检查。图为市政工作人员对钟楼夜景亮化工程进行定期维护、检修。(苏维斯 摄)

钟楼上部安有四面用玻璃罩着的圆形时钟和一个风向标,中部像一楼阁,四面开窗。底层置一圆形基台,台上四柱支撑。整座建筑物结构简洁,线条明朗,没有雄伟气势,也没有雕梁画栋,更没有金碧辉煌,外形看上去十分普通。

这张拍于80年代的照片,当时钟楼周围还未改造,左前方是邮电局,后面的黄色大楼是五交公司。

1986年,这张照片是自南往北拍摄的钟楼和已拆的泉州饭店。钟楼是古城重要的地理标志,东西街、南北路在此分界。

钟楼上的时钟由于时间走得准,被老泉州称为标准钟。以前手表不是很普及,许多市民路过钟楼时都会习惯性地抬头看看时间;戴手表的市民,也会不由自主地驻足对对时间。附近的老人们说,这里的时钟,曾经是泉州惟一的公用时钟。

现在钟楼的时钟已由机械钟换上石英钟,还装上了节能灯。夜幕下的钟楼璀璨夺目,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