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那些元宵佳节里的唯美爱情故事

2020-02-08     沐沐兮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并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猜灯谜、赏花灯、吃汤圆……关于这个节日的习俗异常丰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宵节还是中国的三大情人节之一,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代,青年男女可以借这个“全民同乐”的日子寻找意中人,也可以与情人来一场浪漫的约会。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这些千古流传的诗句中就知道,这个节日见证了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

元宵节这些天里,大街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人们会纷纷外出赏灯、到处游玩走动。正因为如此,元宵灯会也给古代那些未婚男女们的相识也提供了一个机会。

封建时代,年轻女子是不允许外出的,只有元宵节时候才可以结伴出来游玩。所以,未婚男女便借着赏花灯的机会,顺便为自己物色一个合适的对象。

太平公主初遇薛绍,就是在元宵节。隋代《破镜重圆》的故事、明代的《陈三五娘》故事也都是发生在元宵节。

《破镜重圆》的故事,讲的是南朝陈国后主的妹妹——著名才女乐昌公主。

乐昌公主嫁给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两人恩爱非常。但不久隋朝大军前来,灭了陈国,并俘虏了乐昌公主,徐德言则逃亡在外。隋文帝杨坚在俘虏乐昌公主后,乱点鸳鸯谱,将其赐给了平定陈国的大将杨素为妾。

在乐昌公主和徐德言分离之际,徐德言将一面镜子破碎为两部分,夫妻俩各自留了一半。他们约定国破家亡后如能活下来,便到隋朝的都城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进行叫卖,拿镜子作为信物,两人重新团圆。

这一年的正月十五,徐德言来到大兴城,见一个老人正在市场上高价叫卖半面镜子,拿出来与自己的镜子一比对,正好一对。原来这个老人是杨府的人,半面镜子恰好是乐昌公主所持。

徐德言于是写下了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见到诗与半面镜子,泪流满面。杨素知道隐情后,立刻叫人寻来徐德言,批准他们回到家乡,顺便还赐了大量的东西。乐昌公主和徐德言就此破镜重圆,重新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陈三五娘》的故事,讲的是潮州首富黄九公之女黄五娘。

元宵节这天,泉州才子陈三途经潮州前来观灯,与黄五娘邂逅。五娘谈吐文雅,立刻让陈三对其产生爱慕之情。恰好这时候,陈三的扇子掉在地上被五娘捡到,她见扇子上的题诗才思横溢,顿生爱慕之情。

情窦初开的五娘,回家后看着扇子上的诗句,表示自己非陈三不嫁。与此同时,林大的媒婆上门提亲,黄九公见其财大势大,便一口应允,五娘嫌林大为人粗鄙,誓死不从。

陈三办完事回到潮州,满处寻不到五娘,只好委身进入黄府,充当下人。直到第二年春天,两人才得以相见。当天夜里三更,陈三、五娘一起逃离黄府。不久,陈三中了状元,衣锦还乡。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名字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另外,元宵节和正月十六,还有“走百病”“走三桥”“请紫姑神”等习俗,据说可治病强身,抖去晦气,祈免灾咎等,可以说是一种消除灾祸和祈求健康的活动。

但现在是非常时期,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各地的朋友最好待在家里,待到疫情结束、春暖花开之时,再举酒欢言,踏歌而行。沐沐在这里,祝福大家元宵节幸福,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EN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X4aJHABjYh_GJGVfg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