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研究”素雅清新:沈行工

2020-01-18     当代油画

【导言】“写生研究”栏目除了梳理绘画语言的传承、演进的历史脉络与规律,重要的是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本栏目编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供大家分享。

1 艺评论

龚云表 | 艺术评论家

沈行工先生的风景画和静物画,无论是面对实景和实物写生,或是在画室根据素材绘制完成,都透出一种鲜活的清新感和宁静感,但又别开生面,注入了他以精神性层面对现实风景和静物的内心解读,在保持与具体物象的视觉关联中,又有意识地拉开距离,更强调主观感受和主体作用,重视审美情感的自我抒发,从而将作品提升到精神性的表现高度。画面上笔触与色彩的冲突,以及与线条的动势相交织纠缠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绚丽而空灵,显示了他对色彩和空间的独特理解与控制。这些作品无不是他的精神寓所传递出他心中的“景”和“静”,给人一种净化心灵的感人力量。而在这些作品中充盈着的平和恬淡、闲适悠然的意态,又与江南文化相互映照,融为一体,形成他个性化抒情写意的油画艺术风格。

——摘自《色彩审美意境的开拓——读沈行工油画感言》

邵大箴 | 艺术评论家

近几年来,沈行工进一步深入追求艺术语言的精炼与丰富,不论是写江南景致,还是画欧洲风光,画法更率意、更自由放松,在平中求奇,色彩更为大胆,薄敷、重彩灵活运用,更注重在整体气势中讲究层次的丰富和色调的微妙变化。他采用笔到意到甚至笔不到意到的意象手法,强化意境的表达,不少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显示出大家风范。

读他近期的作品,我还有一个突出的感觉,那就是他对当今画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意象油画”有明确的态度。他从民族传统绘画中吸收营养,但不是简单地把国画的造型用于油画创作,而是着眼于领会其写意精神,即在保持油画艺术特质的情况下,强化其意象性。也就是说,他不是弱化或放弃块面造型,没有使油画技巧纤细化,而是在块面中穿插或长或短、或明或暗的线,赋予更强烈的艺术意味和由笔触、肌理和色彩构成的情趣,从而大大增强了绘画语言的感情因素,使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更耐人寻味。

——摘自《“如歌的行板”——沈行工的诗意油画》

2 作品欣赏

《花与果2017.3》

布面油彩

60cm×60cm

2017

《花与2017.3》局部

《瓶花之二》

布面油彩

60cm×60cm

2017

《瓶花之二》局部

《花与2017.6》

布面油彩

76cm×76cm

2017

《花与2017.6》局部

《瓶花2017》

布面油彩

60cm×60cm

2017

《花与2017.5》

布面油彩

76cm×76cm

2017

《有葵花的静物》

布面油彩

72.5cm×60.5cm

2011

《有葵花的静物》局部

《蓝色调的静物》

布面油彩

60.5cm×72.5cm

2015

《暖色调的静物》

布面油彩

60.5cm×72.5cm

2015

《暖色调的静物之二》

布面油彩

60.5cm×72.5cm

2015

《巴黎街景》

布面油彩

60cm×50cm

2016

《威尼斯水巷之四》

布面油彩

72.5cm×60.5cm

2009

《纽伦堡街景》

布面油彩

60cm×50cm

2015

《法国蒙马特高地街景》

布面油彩

35cm×27cm

2007

《法国蒙马特高地街景》局部

《山村晴雪》

布面油彩

80cm×150cm

2016

《池塘春雪》

布面油彩

53cm×65cm

2014

《山村雪霁》

布面油彩

152cm×168cm

2012

《雪后山村》

布面油彩

76cm×76cm

2015

《雪后晴暖》

布面油彩

50cm×60cm

2015

《初冬的阳光》

布面油彩

60.5cm×72.5cm

2015

《秋日暖晴》

布面油彩

82cm×86cm

2014

《蓝色池塘》

布面油彩

152cm×168cm

2013

《春日山乡》

布面油彩

50cm×60cm

2017

《锦绣家园》

布面油彩

152cm×168cm

2015

《锦绣家园》局部

《谷里秋深》

布面油彩

126cm×138cm

2016

《山村凉夏》

布面油彩

152cm×168cm

2016

《山村凉夏》局部

《田园春曲之三》

布面油彩

76cm×76cm

2017

《早春》

布面油彩

152cm×168cm

2017

《早春》局部

《蓝色的河湾》

布面油彩

38cm×45.5cm

2018

3 自 述

事实上,江南丰沛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绘画艺术所必需的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但人们对于江南风景的观感如果仅仅停留于小桥流水、烟雨清波或是粉墙黛瓦、古镇人家,那很可能只是某种先入为主的误解,至少说是一种不完整、不全面的印象。这些年来较为长期地、较为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江南的山山水水,让我渐渐地对于江南风景建立起一种较为丰满立体的形象记忆。一年四季的不同时节,我会多少次地去到这块土地各处转悠,每当爬山涉水来到一处不知名的村落,一片不起眼的坡地,几经转折,忽然间眼前一亮,面对的真是意外的惊喜!

在我看来,江南固然有秀雅精致的庭院园林,但也不乏开阔舒缓的原野山川。一般来说江南的山显然称不上崇山峻岭,也少见陡崖峭壁,大多是蜿蜒起伏的丘陵,茂盛的植被随着季节的交替而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并不太高的山岭通常会有农舍和坡田相嵌其间。这是一种有着人间烟火味的风景,是一种会让人感到亲近和温暖的风景。在苏南一带以至就在南京的近郊,这样的风景几乎是随处可见,当然要想找到真正入画的场景,那还得走下去,走进去……

——摘自沈行工《如画江南应是多彩江南》

4 艺术家简介

沈行工

194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6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81年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油画作品曾参加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六十年;中华意蕴——中国油画国际巡展;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等重要展览。 2013年及2014年分别在江苏省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举办如歌的行板——沈行工油画作品展。

-END-

投稿邮箱:art579@163.com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QNiu28BUQOea5OwHv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