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 江淮奇地,神魔奇书

2019-05-23   华夏云集
淮安 | 江淮奇地,神魔奇书

去一座城市之前,总会习惯性地先设想一种体验方式。比如文艺之城厦门,行走是对它最高的礼遇,也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文艺气息;又比如,唯足球与美食不可辜负的延边州,寻味之旅当然不可错过;像民谣之都寂寞的兰州,又怎么能少得了在甘南路上的酒吧体会夜晚温暖的醉酒。而这一次的淮安之旅,我决定用一本神魔奇书来体验这个16世纪的江淮奇地。

文 | 蒲亮


奇地淮安城

16世纪是一个“群魔乱舞”的时代。

在欧洲,科学开始萌芽,哥白尼发表日心说,并出版了《天梯运行论》,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完成了铁球实验,教会的教条主义受到冲击。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航海技术的提升,葡萄牙人麦哲伦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他的船队完成环绕航行地球。随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舰只驶入亚洲和美洲抢占殖民地,葡萄牙人就是在此时获得了在中国澳门的居住权。

在亚洲,日本进入安士桃山时代,织田信长控制了日本天皇,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日增的日本入侵朝鲜,企图征服中国。但经张居正改革后的明帝国实力强劲,击败了日本,确定了16世纪的东亚霸权。

除了战争与政治,16世纪还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启蒙思想开始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市井文化达到了巅峰。市井文化也叫市民文化,源于商品经济繁荣,于是逐渐兴起市民阶层,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而当时市井文化的代表之一,便是这座江淮古城,淮安。

淮安依偎着京杭大运河和里运河,地处淮河下游最开阔处,成为“九省通衢、七省咽喉”,素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15世纪末16世纪初,淮安迎来了改变它的两次机遇:明朝永乐年间在淮安设立管辖整个运河漕运的总督漕运衙门,与漕运相关的河道、盐务等有权有钱的部门也相继在淮落户;弘治年间,身为户部尚书的淮安人叶琪奏请盐务改革,从向边关输送粮草的“开中法”变为直接缴纳银两,大量盐商携款蜂拥至淮安。衙门与盐商等相关行业相互作用,淮安顿时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大城市,被誉为运河名都。

淮安俨然今天的北上广,大量流动人口集聚淮安,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巨商大贾和文人墨客带来了灿烂的文化。道观庙宇大量的修建,各地的书籍、绘画、戏剧也被带到了这里,这些文学作品里不仅记录了琴棋书画,还有各种奇闻异事、神怪传说。

在这座城市里,紫极宫里的壁画“猴戏马图”,提前给孙悟空准备好了官职“弼马温”;文通塔里已供奉了317年的旃檀供的佛像提前给唐僧准备好了取经成功的封号“旃檀功德佛”;甚至,更为孙悟空准备好了救兵,盱眙泗州城的小张太子。

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就等那个人出现。

奇人吴承恩

在淮安,要寻找这座古城曾经的繁华和神奇,一定要到河下古镇。

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西北边缘的河下古镇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明清两代这里是盐的集散地,南船北马的交通中枢,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处于南北交往的中心地位。河下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丰富的传说故事。

时至今日,这些街巷还保留着原生态的民居状态。夏日的午后,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坐在门口纳凉,随便一问“吴承恩故居怎么走”,老人们便激动地用江淮官话七嘴八舌地指路,完全不管问路者能否听懂。

在河下古镇的打铜巷,有一座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1506年,奇人吴承恩就诞生于此。吴承恩的父亲是个小生意人,祖上数代单传,高祖吴鼎,曾祖吴铭,祖父吴贞,父亲吴锐,都是单字取名。1506年正值明朝正德元年,45岁得子的吴锐打破了家族取名传统,给儿子取名吴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是个神童,文名远扬,17岁就中了秀才,“金陵四大家”之一宝应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还将家中藏书的近半赠于吴承恩,可谓少年得志。但是,对于想走科举之路的吴承恩而言,他多了很多“屠龙技”,善书、善画、善弈、善诗文。年幼即好奇闻的他,“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私求隐处读之。”成年后,他还写了一部志怪小说《禹鼎志》。

志得意满多才多艺的吴承恩,却在接下来的近三十年里屡考屡败,成了一名老秀才,最后不得已进了南京国子监当了一名贡生。直到60多岁才谋得长兴县丞职位,“县丞”名义上是八品官,实际上只管一些琐事,是个副差杂职,这绝非他所甘心情愿,也不副他的所学。看不惯官场恶习,不擅为官之道,又放不下名士派头,结果自然是到处碰壁,不久,吴承恩就拂袖而去。

大约在隆庆四年(1570年),吴承恩回到家乡淮安,以后再没出外奔走,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他从仕途宦海的炎凉中解脱出来,在射阳簃中潜心创作并完成了百回本的长篇神怪小说《西游记》。

奇书《西游记》

唐僧取经的故事自古有之,孙悟空、齐天大圣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一代代传播。没有吴承恩,依然会有西游故事,但绝不是今天让我们心动追捧的《西游记》。

少年时代的吴承恩,喜欢听老人们讲述淮河水神和僧伽大圣的故事。淮安地处淮河下游,淮河水神传说是一只力大无比的神猴,名叫无支祈,因为在淮河兴风作浪,阻挠大禹治水,被大禹压在洪泽(今淮安境内)龟山下。根据鲁迅先生的考证,无支祈正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至今,洪泽仍有支祁井等遗迹。

自五代、宋元以来,人们将唐僧去印度取经的故事编成戏曲、话本,绘成图画,并不断加工、补充。及至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已有元末明初的话本《西游记》和元代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几种不同版本传世,均收录在《永乐大典》中。为此,吴承恩专程前往南京,通过朋友帮忙,请国子监的太学生抄录其中内容。这次历时月余的南京之行,对于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至关重要。吴承恩将这些素材以及神魔故事、淮安地方传说糅合起来,创作了百回本《西游记》。

今天我们翻开《西游记》,也可在其中寻觅到诸多淮安元素的影子。

淮安市《西游记》研究会会长刘怀玉举例说,吴承恩将孙悟空取了个“弼马温”的别号,也源于家乡的壁画。刘怀玉说,据《淮安府志》等文献记载,宋代大画家李公麟在淮安城西南万柳池中画了一幅壁画,画面上有猴子和马,猴子或戏耍,或骑到马背上吆喝着马。马受了惊,到处乱跑。画上还有苏东坡作的题赞,“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所作的诗,题为《猴马》。吴承恩把源远流长的“猴子宜马”文化艺术化了,总结为“弼(避)马温”。

淮安历史悠久,城内庵观寺庙很多,有的供佛,有的奉道,有的祀水神,有的祀灵怪。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佛道大兴,修建了大批的庙宇。吴承恩写作《西游记》都是以这些现实的寺庙作为基础的。先以道教的庵观为例,吴承恩家西边不远的茶巷中有一座天兴观,据《梓里待征录》记载,该观建于唐贞观年间,栋梁均系楠木。后殿祀三官,丈六金身,手执碧玉圭。中悬温石琉璃灯,有丈余长,为明嘉靖年间置。中殿祀雷神,前殿祀真武,前门祀灵官。此观基址古称七泉山,相传地面还有七口井。如此场景,便是吴承恩描写道观时可以直接临摹的地方;城内西部有一条太清观街,因街上有一座太清观而得名。太清观原系唐代的白鹤观,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天庆观,元朝改名玄妙观。明朝管理一府道教事务的道纪司就曾设在这里。当时观内有东西廊庑,绘以群仙、诸星、天地、水府之像,“金碧炳耀,钟鼓铿鍧,为具瞻于一郡”。这些壁画为吴承恩描绘天上诸仙、水府龙宫增添了不少感性知识。 刘怀玉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让《西游记》这部小说具有了鲜明的淮安地方特色。

近年来,淮安也充分挖掘西游记文化底蕴,目前建有西游记文旅区、博物馆、主题公园等系列场馆。此前,淮安市检察院还以西游记情节为载体,设计“齐天大圣”等动漫人物形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中小学生讲述法律知识。淮安西游记博览馆名誉馆长蔡铁鹰认为,《西游记》是淮安人的财富,弘扬西游文化要抓住其精神内涵。“西游文化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孙悟空、猪八戒,他们只是载体,是一个表现形式,最核心的精神内核是——执著信念,追寻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