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都: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2019-09-05     掌上抚州


江西日报2019年8月30日9版

康都会议旧址

我们熟悉的抚州市南丰县,太和、白舍、洽湾……这些地名都似一首小令,轻轻吟来,唇齿间,仿佛依存着被泉水濯过的清冽。不被我们熟悉的南丰,红星闪闪、光芒照人——中央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第二次“围剿”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在此召开了重要的康都会议,红色基因纯正、历史内涵丰富。8月22日,绿树蓊郁,暑热依然,记者来到武夷山南麓,地处南丰、黎川与福建建宁三县交界的南丰太和镇康都村,在绿色中追寻红色记忆。

“这是王冬瓜家,毛泽东当年就住在这里。王冬瓜夫妻二人都是古稀老人,无儿无女,毛泽东为了不打扰百姓,就在房子的厅堂东面搭起一张简易的床。毛泽东有空时还帮老人挑水、劈柴,和老人拉家常,了解本地的民风民俗。”在康都会议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里,年逾六旬的南丰县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会长李履才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这段动人的往事。

1931年6月3日,时任红军总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总司令朱德带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从建宁移驻康都。6月4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康都上街毛泽东住处召开第七次总前委会;6月10日召开第八次总前委会;6月20日至22日,在康都上街宁家大屋总司令部召开总前委第一次扩大会议;6月22日晚上,又接着召开总前委第九次会议。后人将总前委会第七、八、九次会议和第一次扩大会议统称为“康都会议”。

“康都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总结第二次反‘围剿’的经验,研究争取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各项准备工作。”李履才告诉我们,这次会议,对被誉为中央苏区“战略的锁匙”的建黎泰根据地的开辟,对红军队伍的建设和红军争取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都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军事和革命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

短短的30余天里,中央红军和康都苏维埃政府一道打土豪分田地,得到群众积极响应,并组建了康都游击队。“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了个碗都赔”“红军离开时,住宿地方都捆好了禾草,上好了门板,将房子扫得干干净净”……见到记者,康都村的百姓道出了那个年代一段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

踏遍康都村的角角落落,清晰可见的红色标语,记录着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的拥戴。“焚烧田契借约,努力消灭白匪”“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欢迎白军兄弟打土豪分田地”……当我们凝视这些红色标语,历史的足音在这片红土地上跫跫响起。“通过瞻仰这些红军标语,回眸先辈们那段浴血奋战、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我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洗礼。”来此的游客不禁感叹。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除了红色标语,康都其他革命遗迹遗址还有很多,如红军学校、红军医院、红军电台、红军井等。这些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直观、形象、具体地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我军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现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和理论依据,对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具有重大意义。

追溯和铭记红色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利用康都的红色资源,在“红土地”上做好“绿文章”,成为当地党委、政府思考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南丰县加大投入建设康都红村项目,对旧址建筑本体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修缮,包括屋顶防水防漏、墙体加固,同时还对旧址周边环境进行了大整治。修缮严格按照“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原则,充分体现了革命旧址历史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年初到现在就已经接待了2000多名游客。”太和镇康都村党支部书记宁武能说,下一步,将通过提升改造,围绕红色、古色、绿色,将康都红村项目打造成江西省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山,有水,有信仰,有乡愁,我们将继续发挥生态优势、红色资源优势,让百姓致富增收。”宁武能信心满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H-qAm0BJleJMoPMKl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