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无反相机在业余用户群里开始兴起以来,轻便至今仍是不少用户心中排在前列的需求。然而,追求轻便往往需要在某些方面作出妥协。继 28-75mm F2.8 Di III RXD 之后,腾龙顺理成章地推出另一款 “轻量级大三元” 规格的镜头 —— 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
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延续了此前腾龙 28-75mm F2.8 Di III RXD 修长的设计风格,变焦环依然设计在前面(靠近前组),结合镜头长度比起腾龙 28-75mm F2.8 Di III RXD 稍短的的特性,使得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在握持时能够有更好的平衡感。
从规格上看,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显然是拿焦段去 “妥协” 了体积。
将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与索尼 FE 16-35mm F4 ZA OSS 放到一起时, 67mm 口径的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似乎并不比 72mm 口径的索尼 FE 16-35mm F4 ZA OSS 小很多,但别忘了这是一枚 F2.8 恒定光圈变焦,这个 “越级对比” 应该足够说明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均衡至上的设计理念了。
除了对比同规格焦段之外,这次我还加入了同为 67mm 口径的索尼 FE 85mm F1.8 作为对比。这个对比的意义在于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在体积方面的巨大优势,加上仅为 420g 的重量,我觉得直接把它当成一支 17mm F2.8 的小定焦也不为过,更何况现在还 “随机附送” 20mm 、24mm 和 28mm 呢?
除此之外,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的伪内变焦设计也是我个人颇为喜欢的一点。转动变焦环时可以看到,镜头在 17mm 端时镜片组最靠外,而在 28mm 端时则往里缩。
和腾龙 28-75mm F2.8 Di III RXD 一样,焦段上的 “缩水” 确实是一种缺陷,特别是超广角这种每 1mm 都锱铢必较的焦段上。与传统 16-35mm 的焦段规格相比,那 1mm 的差距确实是不可忽视地存在。
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17mm
索尼 FE 16-35mm F4 ZA OSS ,16mm
从以上两个焦段的对比图可以看到,超广角的 1mm 区别会为画面带来非常明显的区别。而这似乎能够解析为什么我在使用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的广角端时,会觉得透视相对索尼 FE 16-35mm F4 ZA OSS 更好掌控(毕竟用 16-35mm 的我并不会为了控制透视而刻意使用 17mm )。
至于长焦端方面,参数上看似 “缩水” 得有点厉害,但传统意义上 28mm 和 35mm 两个焦段的定焦通常都是 “有你无我” 的状况出现,即绝大多数人在焦段选择上都会是 28mm 和 35mm 两者选其一而不会一同带上,这某程度也反映了两个焦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对于长期使用 35mm 或者 28mm 的用户来说,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这个长焦端的 “缩水” 或许会对其有所影响,但对于像我这种常年使用 50mm 的人而言,无论超广变焦的长焦端是 28mm 还是 35mm ,它们给我的感觉都只是 “广角”,对实际使用影响并不大。当然了,如果你希望它能够放在 APS-C 画幅机身上 “变成” 一支 APS-C 画幅的小标变的话,28mm 确实会有点略短。
近摄功能在腾龙近年发布的镜头中早已是‘保留节目’,这次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也不例外。对于广角近摄(超广拍特写)的视觉冲击,我本身其实是颇为期待的,但不得不说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的广角近摄能力并未如我预期出色。究其原因,或许是广角端不够广,又或许是放大倍率仅为 0.19 倍,总的来说广角近摄聊胜于无吧!
翻了近期用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只找到一张广角端全开拍摄的图片,放大来看看‘全开即不错’的常规画质操作吧。还是那句,新头的画质不需要多说。
17mm , F2.8
中心 100%
边缘 100%
至于星芒表现,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光圈收到 F8 时即可拍出较为明显的星芒,但此时的星芒并不太工整,收到 F11 时效果会好很多。
28mm ,F8
17mm ,F11
100% 放大把星芒看清楚吧!
或许是受到了腾龙 28-75mm F2.8 Di III RXD 先入为主的影响,这次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的对焦速度让我非常欣喜。虽然事实上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的对焦速度并不算特别快,在一众超广角中估计也只是正常水平。当然了,对焦速度对于一支超广角来说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这个对焦速度和坚决度已经足够让我满意了。
从此前的腾龙 28-75mm F2.8 Di III RXD 到现在的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不难看出腾龙在做原生 E 卡口镜头的策略是将‘均衡’放在优先级的位置。
‘均衡’固然不会为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但更多时候极致的乐趣只有 “老手” 才能有较为深刻的体会,对于新手而言‘极致’却有可能是一种负担。正如我第一次将福伦达 12mm F5.6 接到全画幅时,那种走‘极端’的 “广” 一时之间让我不知所措一样。
这次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广角端像极了我将福伦达 12mm F5.6 放在 APS-C 画幅上的感觉。画面上你能感受到它是一支超广,而实际拍摄时又无需担心超广的透视不好掌控。F2.8 的恒定光圈,也让腾龙 17-28mm F2.8 Di III RXD 能够涉猎到更多的题材。
也正是因为基于完全不同设计理念出发的关系,我个人并不认为即便是在价格相仿的情况下,‘均衡’和‘极致’之间会有一方会呈现 “压倒性” 姿态。
毕竟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