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口碑不俗,翻完韩国翻印度,翻拍到底是条捷径还是弯路?

2019-12-13     廖宇探案

大家好,我是看电影爱较真儿的廖宇。

近几天大家都在热议和夸赞一部翻拍印度的犯罪悬疑电影,似乎对于它目前能拿下7.5分,没比原作8.5分低太多的结果而感到满意。我就不凑热闹附和了,谁让我爱较真儿呢。

电影《误杀》正在热映

其实中国从来都不缺少好故事,缺少的是写出好故事的剧本。全世界的电影也从来不缺少翻拍,而翻拍超越原作的却凤毛麟角,即使好莱坞翻拍自《无间道》的电影《The departed/无间行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其评分也远远未及原作的9.2分。但为何还是翻拍不断呢?

电影《无间行者》

我的理解是,有些翻拍本国经典老片的电影可视为致敬,毕竟一脉相承;有些翻拍外国片的是为了票房,毕竟电影也是商业产品,哪国都有先例(复制一个成功的项目赚钱的可能性也就更大,这是资本一惯的思维);还有些翻拍外国片,然后讲另外一国故事的操作,因为这个故事实在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比如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中国电影《误杀》却将故事放在了泰国。

电影《误杀》中饰演泰国警察督察长的陈冲惊艳亮相

也由此可见这次翻拍和改编创作者也是相当用了心的,但我不太明白的是,用心的去改一个剧本和用心的写一个剧本到底哪种才更有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更确切的说,我们翻拍别人,和别人翻拍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的翻拍or别人的翻拍

我认为相对于国产电影喜欢翻拍外国电影而言,好莱坞则更喜欢翻拍他们自己的经典作品,比如2005年《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翻拍的《金刚》7.9分,高过1933年原作的7.6分,更超过1976年翻拍版的6.5分。

《金刚》1933年/1976年/2005年,从海报就能看出技术的变迁

还有近两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小丑回魂》《银翼杀手》《全面回忆》等等,举不胜数。

上:《银翼杀手》1982年/2017年,下:《全面回忆》1990年/2012年

而我们则一直在拓宽翻拍别人的道路,最早尝试过翻拍好莱坞,例如2011年由刘德华和巩俐主演的《我知女人心》。

翻拍自2000年由梅尔·吉布森和海伦·亨特主演的《偷听女人心》,原作7.0分,翻拍5.6分。

还有2015年由Angela baby主演的《新娘大作战》。

翻拍自2009年由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结婚大作战》,原作6.6分,翻拍4.0分。

经过几次尝试后,翻拍者们发现可能是因为东西方的观念差异太大,所以导致水土不服。另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是翻拍电影在原有故事不能改的基础上要想有新意,演员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说这一点《我知女人心》做的还算合格的话那《新娘大作战》中用Angela baby去PK原作中,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悲惨世界》)的安妮·海瑟薇,可真称得上是神来之笔。因此同是两部翻拍好莱坞的电影在分数上也相差很多。

上:《新娘大作战》Angela baby,下:《结婚大作战》安妮·海瑟薇

归根结底,我认为好莱坞翻拍我们与我们翻拍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首先好莱坞热衷于翻拍自己,以重燃经典IP,扩大品牌效应。即便翻拍我们或其他国家的作品,买来版权也往往是只为了一个创意而已,说白了就是只借用原版电影比较新颖的创意,而其叙述方式和精神内核依旧是好莱坞的传统套路和美国宣扬的那套意识形态。因此他们翻拍日本的恐怖片居多,其实就想要一个吓人的新招数。

《午夜凶铃》美版2002年6.4分,日版1998年7.5分

可以说,好莱坞一直是用东方的新瓶(中、日、韩的电影都翻拍过)装自己的旧酒(美国内核)

反观我们,往往更依赖于人家的好故事和现成的剧本,图省事拿来就拍,轻松赚钱,而不是好好的消化,打磨,把我们的观念罐装进去。说难听点,我们买来好莱坞的新瓶+剩酒直接卖,都懒得换自己的旧酒。

但这洋酒的确不适合中国人爱喝白酒的口胃。因此,我们的翻拍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近邻韩国,毕竟他们的酒跟咱们的白酒更接近些。于是前几年开始了近乎狂热的翻拍韩国电影。

于是有了2015年的《我是证人》6.5分,原作《盲证》7.5分;


2016年的《捉迷藏》5.5分,原作《捉迷藏》6.8分;


2019年的《大人物》6.5分,原作《老手》7.7分。


翻拍的作品还很多,其反响基本上都不如原作,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是因为质量太差,导致观众都不相信居然是翻拍韩国的。特别是前不久刚刚上映的翻拍自7.7分《蒙太奇》的《你是凶手》获得了6.0的评分和4000万多点的票房,再创“翻拍扑街”新低。(真心疼为这4000万贡献票房的观众们!)


以上这些“韩国翻拍”还是除了《重返20岁》《找到你》《龙虾刑警》等等所谓“一本两拍”的电影。一本两拍指的是同一个剧本中韩各拍一部,因此从理论上讲就不算翻拍了。因为“翻拍”大多是选取已经取得成功的电影复制,而“两拍”则是同一个剧本,中韩双方根据各自具体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分别进行创作,达到一卵双生,但我认为其本质是降低创作成本,共担市场风险而已。

一卵双生的《奇怪的她》和《重返20岁》

也可以说是我们在翻拍道路上的一次进步。终于肯把新瓶中的剩酒倒出来,装进自己的酒了。甚至是我们还参与了瓶子的设计和酒的酿制,比较有效的解决了翻拍片水土不服的问题,实现了在本土市场中更接地气的效果,这也让《误杀》这部翻拍印度的电影应运而生,如果《误杀》的口碑和票房都获得成功,以资本的一贯思维来判断,之后就会有更多的翻拍电影前赴后继,那么翻拍电影对我们而言,到底是条捷径还是弯路?

中国电影的翻拍之路就像《误杀》中不知该如何抉择的父母

翻拍是捷径or弯路?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因此我并不认为翻拍就一定不好,但也并非全无缺点。

其一,翻拍治标不治本,如果制作团队的水平差,或者说只顾追求商业利益,那么即使翻拍他国的成功之作,有再好的剧本,所呈现出的结果有时也会大相径庭,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些翻拍于好莱坞和韩国却屡屡扑街的电影。更有甚者,违背了艺术创作的精神,把翻拍搞成山寨抄袭的话,那就更加的可耻,比如4.1分的《歌舞青春》,相比7.7分的迪士尼原作《歌舞青春》,其低劣的制作,一群老黄瓜刷绿漆的演员,加上某宝风格的服装,让其沦为一部“山寨”电影。

《歌舞青春》上:中国版2010年,下:美国版2006年

而当年仅有80万的票房也是中国观众对其最好的回馈,自然让出品方买版权和其它的投资都打了水漂。乍一听大快人心,其实仔细一想,还是一定程度上的连带伤害了本土电影,本该投向自己原创电影的钱却被劣质翻拍烧成了灰。多了一部“山寨”自然就少了一部“原创”,即便原创不见得多好,但至少有机会成长。如果一部翻拍的“山寨”都能上院线圈钱成功的话,那么资本当然更青睐于投资赚钱的翻拍也不会投不赚钱的原创,这是商人的本分,毋庸置疑。但其结果就是打击了本土原创电影的积极性,让更多滥竽充数的劣币驱逐良币。

其二,翻拍扼杀了原创力,我认为翻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合法的“抄袭”。这就导致有实力的出品方买来版权翻拍挣钱,而没实力的则是明目张胆的抄袭,这一现象,国产动画属于重灾区,片名叫《某某总动员》的数不胜数,就连海报都是Ctrl+C,无所不用其极的混淆视听,让观众误以为是好莱坞大制作,肆无忌惮的诈骗!

你能分清哪个是好莱坞的哪个是国产的吗?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翻拍”比“原创”省事还能挣到钱。现今很多翻拍韩国的电影即使水准不及原作,但由于有流量明星的加持和宣传的噱头等诸多元素,其获得的票房可是高于原作不少的。但翻拍大多数都是业内头部的电影公司所为,而后部的小公司为了生存,宁可背上“抄袭”的骂名挣到钱,也不愿支持“原创”而赔钱。

这就导致了国产电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有的电影评分一般但是票房很高,但评分高的电影却票房可怜,如7.0分的《暴雪将至》只有约2700万票房;8.7分的《心迷宫》只有1000万;8.3的《爆裂无声》5400万。

我们并不缺7分甚至8分以上的电影和好故事

还记得之前说的翻拍韩国《蒙太奇》的电影《你是凶手》吗?在口碑,评分,票房都扑街的情况下,票房还有4000万!即便中国最成功的犯罪悬疑电影,取得8.1分,3.05亿票房的《烈日灼心》和取得7.7分,1.36亿票房的《追凶者也》,相比起只有6.5分的,但却有3.78亿票房的《大人物》来说,挺让人唏嘘的。

中国犯罪悬疑电影的上乘之作,票房不如翻拍韩国的中庸之作

这让苦苦坚持原创的电影工作者来说该如何选择?就像在电影《让子弹飞》中汤师所爷说:

“你是想站着,还是想挣钱呢?”

张麻子:“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汤师爷:“挣不成。”

张麻子掏出枪拍桌上:“这个能不能挣钱?”,汤师爷回答:“能挣,山里。”

张麻子又拿出官印:“这个能不能挣钱?”,汤师爷:“能挣,跪着。”

张麻子把官印和枪放到一起:“这个加这个,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

汤师爷拱手:“敢问阁下何方神圣?”

电影《让子弹飞》

但一般人可不是张麻子,既没有手枪,也没有官印,也不是姜文,哪里有什么资格谈什么站着挣钱?反正我只知道,钱难挣,屎难吃,为了挣钱别说跪着,让我趴着都行。如果让我选我肯定选翻拍挣钱呐!因而我在此仅代表个人向那些坚持拍出好的原创电影但票房亏本的电影人深深的鞠一躬,您真不易!

那诸位说了,到底翻拍是条捷径还是弯路呢?其实我认为并没什么捷径和弯路之分,别人走过的弯路成功了就叫捷径,而我们走在别人成功的捷径上如果失败了就叫弯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走下去,找到自己的路。

有道是:放眼翻拍史,咱脚步未停止;中国电影路,咱自己走两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6KxEW8BMH2_cNUgkO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