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李结婚了,二婚。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诧异万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我怎么不知道?我心里有些埋怨老李,这么好的铁哥们,有事都不肯告诉我。
他们的婚礼很低调,小范围的几个人聚了一下。那个姑娘,人挺漂亮,个子高高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总是感觉怪怪的。我真心不明白老李为什么要抛弃他那个和他恋爱了5年,结婚了10年的老婆,她是多好的一个人。15年哪,人这一生有多少个15年,更何况是人生最美好的15年。
只是,看着婚礼上神采飞扬的老李,我只能祝福他。他一定有他的理由,我这么想。
婚礼后,我们各忙各的,再次见面的时候,已经转过年的春天了。
餐桌上,老李闷闷的喝了好几杯酒,怕他喝醉了,我一把把酒杯抢过来。老李就那么呆呆的坐着,突然说了一句:哎,我真是混哪,我后悔了,我不该抛弃他。
用老李的话说:我现在才发现,离开了她,我活得还不如一条狗。
贰
我认识老李的老婆,就是他之前的那个。他们是大学同班同学,大四那年走到了一起。毕业时,两个人没有分到同一个城市,就开始了异地恋。老李告诉我的时候,我十分不屑:这种异地恋能维持多久?讲真,我完全不看好这段感情。
因为忙,和老李也是很少见面。再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他的婚礼上,和这个女孩。
婚礼上,我见到了这个女孩,她身材高瘦,一头短发,谈不上漂亮,更谈不上惊艳,很普通的样子。不过,我发自内心的祝福他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能够牵手从校园走到婚姻,实属不易,也希望他们能走的更远。
婚后的老李神采飞扬,以前的邋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清清爽爽的,让我有些陌生的老李。他衬衫的领子袖口永远干净,皮鞋永远光亮,手机永远有电,人永远有精神,家里的琐事,还有双方老人,他完全不用操心。他把精力全部放在了工作上,很努力,很拼命,很得领导赏识。
我想:老李这次真的遇到了对的人。
他们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偶尔吵架了,老李还让我出面当个和事佬。我乐呵呵的劝着,他们乐呵呵的和好了。谁家的生活不是这样,吵架-和好-再吵架-再和好。
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他们离婚了,老李提出的。
问他为什么,他这么回答我:她太安稳了,不追求进步,也不努力学习,每天只知道洗衣服做饭收拾卫生。
我问:难道洗衣做饭收拾家不好吗?
他说:我想要的老婆是能够在事业上对我有帮助的,不是只会干家务的,那些事,我找个小时工就都能干了,干得比她还好。
我听了,很想抽他一耳光。
叁
老李说:她不太懂打扮,也不会搭配衣服,带出去聚会的时候总觉得有些拿不出手。工作吧,总是图个安稳清闲,不太追求进步。看电视吧,总是喜欢看个韩剧啊什么的,从不关注新闻。在家里吧,天天擦个不停,都没空坐下来聊个天。平时,就是上班回家,不会追潮流,不喜欢逛街,唯一的爱好就是网购,拆包裹得那一刻,是她最快乐的时候。
在老李的嘴里,她满是缺点。简言之,就是,老李嫌她跌份,配不上他,他如今可是事业一片大好实权在握的领导干部呢。
可是,现在的老李,看起来,很沮丧。他说:我总觉得她不好,各方面都不好,我希望我的老婆漂亮,精致,上进,能干,十全十美。可是,在离开了她之后,我才发现我其实就是一个废物。
我一直不知道,我的每件衬衣那么干净,都是需要手洗再熨烫的。
我一直不知道,我的每双皮鞋没有灰尘,是需要经常打鞋油的。
我一直不知道,家里那么一尘不染,是需要每天打扫的。
我一直不知道,家里还有那么多的琐事,需要交水费电费煤气费物业费停车费。
我一直不知道,双方的老人那么健康,是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按时吃药的。
我一直不知道,每天晚上,有人等我回家有多么幸福。
我一直不知道,她为我洗衣做饭的手,原来是用来弹钢琴的。
我一直不知道,原来,我的老婆是全世界最好的老婆。
我一直不知道,我是全世界最傻的男人。
他现在的老婆在公司是个中层领导,事业心特强,加班出差是常态,一个月20天见不到人,吃饭叫外卖,衣服送到洗衣店,卫生叫小时工打扫。
他的生活过得像个单身汉一样,很丧。
他不缺钱,他缺的是一个顾家的,能够知冷知热的知心爱人。
肆
我问老李:不如干脆,和她和好吧,这么多年,也不容易。
老李半天没说话,最后深深叹了一口气:哎,她也没错,我不想再伤害她。
这个她,一定是他现在的老婆。
是的,女人拼事业,没错;希望在事业上和他齐头并进,没错;想有一个好的生活,没错。
她什么都没错,只是,她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错误的人。
老李也没错,只是,他不该错过了那个最爱他的,最值得他珍惜的人。
我拍了拍老李的肩膀:赶紧回家吧,好好对她,别伤害了一个,再伤害另外一个。
尼克斯说:婚姻是一本书,第一张写的是诗篇,而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
好的婚姻,其实就是一粥一饭,一鞋一袜,是孕育在平淡之中的柴米油盐。
一屋、二人、三餐、四季,简简单单,就能相伴一生。
请珍惜那个为你洗衣做饭收拾房间的女人,你所有的窗明几净、岁月静好,都来自于她最深最浓的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5DVAXEBiuFnsJQVE02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