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奇当年离开百度前,百度市值快破千亿,为什么会认为是双输?

2019-09-27   凌风商业手记

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板或者股东,该怎么选职业经理人?或者换句话说,如何辨别一个经理人到底职业不职业?

陆奇与百度

2018年5月,中国互联网行业发生了一次所谓史上最贵离职事件。

百度的二号人物陆奇宣布因为个人和家庭原因,不再担任公司的总裁兼COO。

在加入百度之前,陆奇是微软的执行副总裁,带着转型AI、重塑百度的使命被李彦宏请进公司,正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突然离职,短短几天内,百度市值就缩水14%,蒸发掉900多亿人民币。

这件事情之后,出现了各种角度的解读,大体都是认为这是百度和陆奇双输的一个局面。真的是这样吗?

站在百度的角度,很多分析都提到,作为一个“空降兵”,陆奇从微软带来的价值观,会和百度原有的价值观产生矛盾,推动变革的时候也就很难得到原有利益群体的支持,所以结论就是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很难成功,最好是从内部提拔。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是有的。数据也支持这个说法,从标准普尔500强企业数据来看,最近几年,从外部招聘来的CEO大概是在30%左右波动,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内部提拔的。

内部提拔的人更了解公司,价值观更匹配,里面的人也更信任他,所以容易成功。

概率上来看,是这样的,但只是概率上的,并不绝对。

其实很多伟大的CEO都是空降的,比如说像当年拯救IBM的郭士纳就是外部引入的。所以更重要的不是渠道,而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经理人。

对于这个案例的解读,还有一种声音是站在陆奇的角度的。

说的是,任何一个大公司向外部开放高管职位,都是个大坑,尤其像百度这种公司,创始人那么强势,里面的利益关系那么复杂,你一个外来人想推动变革,结局注定就是失败。

看起来也很有道理,但是我的问题是,陆奇真的算是失败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才是职业经理人。这也能回答,公司应该选什么样的职业经理人。

什么是职业?

这个概念的关键在于“职业”这两个字,英文叫professional。请你想想,做什么工作的人会给你特别professional的感觉呢?

我想可能是律师、医生、教师,这些需要经过长期专业的训练,才能取得资质的从业者。

这么一看,好像经理人不需要这么professional啊?

你的反应是对的,经理人确实不需要特别长期的教育培训,也没有必要获得个什么证书才能从事。

美国学者格林伍德提出了职业化的连续谱理论,他说所有的职业都可以professional,但是professional是有程度区分的,律师医生这些是在连续谱最高的端点,经理人也可以职业化,只是程度上弱些。

职业化的学者做了很多professionalism的模型,也就是确定到底怎么做才是职业化的,

这些模型大体上可以包含三个维度: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

用这三个维度来看,你会确认陆奇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先看职业技能,有人总结说职业化就是“以此为生,精于此道”,指的就是职业技能。

还是用陆奇来举例子,他多年以来就是互联网界的偶像级人物,他在雅虎和微软都做过执行副总裁,是美国高科技企业总部里做到最高位置的大陆华人,领导Office、Skype、Bing搜索、MSN这样一些明星级的业务。

他的职业技能在来百度之前就被充分证明了。

再看职业态度,指的就是从内心里认同和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意为事业做出牺牲。

你看陆奇这个人,作息规律、精力旺盛,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对每封邮件都会及时回复,虽然身居高位,却比中层更易沟通。

在百度业务调整上,陆奇表现出了极大的魄力,他敢做敢当,大刀阔斧,几乎是重塑了百度的组织架构和人事架构。

还有一个维度是职业道德,这其实是职业化最本质的一个体现,也就是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这在中国和西方都有深刻的文化根源。

在西方这个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如果你看过《权力的游戏》,相信你对布蕾妮有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个高大的女战士,因为一个承诺,她不远万里,历经重重磨难,不惜生命去寻找和守护女主角珊莎·史塔克。

在这背后还有为上帝服务的天职意识,英文叫Calling,神的召唤,所以骑士们把自己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你看这和中国古代的侠义精神是不是一样,比如说一诺千金的季布,守护赵氏孤儿的程婴,历史上类似的故事是很多的,这样的精神传承下来,就沉淀为今天的职业道德。

职业化与契约精神

这种职业道德其实就是对公司中不完全契约的一个弥补。拥有职业道德的人尊重的是契约,注意,不见得是文字的契约,而是一种契约精神。

他们中间有的可能会碰到一家非常合适的公司,那就会为这家公司一直奉献下去,比如GE的杰克·韦尔奇,

比如美的的方洪波,联想的杨元庆,很多时候,当前的公司可能没那么匹配,或者满足不了他们的期待,不能一直服务下去,

表面看起来,有些职业经理人在不同的公司跳来跳去,好像不那么忠诚,但其实有职业道德的经理人,在每一家公司都是用最专业的技能和最真诚的态度去做事,他们对于公司的忠诚就是源于契约精神。

相反的,如果不遵守契约精神,就很容易被批评。

上篇文章谈到的陈晓,如果说他在国美时和大股东的对抗获得的评价有褒有贬,那么他在离开国美以后,却被一致性的批评,是因为他在公开媒体上发表了对国美一些情况的看法,而这些是他和国美签订过协议,约定离开后就不能再讲的话,国美为此还支付给他1000万。

他这就是很典型的违背契约了,国美后来还起诉了陈晓。

所以,是否遵守职业道德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职业经理人和老东家分手后还能够彼此欣赏,如果不遵守契约精神,被指责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不可能彼此欣赏的。

再看陆奇与百度

你看,陆奇离开雅虎和微软的时候,老东家都表达了不舍,百度也是一样。

这其实就是陆奇有很强职业道德的表现,说明他在每一家都尽心尽力,并且做出了卓越的业绩。

在宣布陆奇离开百度的内部邮件里,李彦宏就说,陆奇“正直的人品、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在技术及商业领域的敏锐洞察力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觉得李彦宏的说法有些官方,那就看看员工的反应,网上有人说,这带来了一场百度四万名员工的失恋,可以说是最高的评价了。

陆奇在百度获得了口碑,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增加了声誉,这哪里是一次失败?

明明是陆奇取得了又一次的胜利。

再看李彦宏,他和百度失败了吗?

也没有啊。陆奇来的时候,百度刚刚经历了魏则西事件,形象大损,正处在低谷中,李彦宏需要一个打破局面的人。

陆奇在任期间,恢复了元气,而且股价上涨了60%,就在他离职的消息出来前几天,百度市值马上就破千亿了。

虽然他离职消息出来后,股价又跌了14%,但算下来怎么着李彦宏也赚了啊。

而且更重要的是,转型AI是李彦宏一直想做的事情,其实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陆奇顶着压力代替李彦宏冲锋陷阵,还给百度留下了新的文化、新的思路和新的人事与组织框架,这都是李彦宏所需要的。

所以,李彦宏和百度也是赢家。

你看,在职业化概念的框架下,陆奇是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在百度是成功的,百度借助陆奇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也获得了利益。

这明明是个双赢的局面,怎么大家会认为是双输了呢?

很简单,是因为这个故事的结局,没有达到观众们的期待而已。

说白了,就是观众们觉得百度的改革可以更彻底些,而陆奇本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这也是有点儿难为陆奇了,如果老板不想退休,拯救公司的从来都不应该是职业经理人,而是老板本人。

最后总结一下企业怎么选职业经理人呢?

第一,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态度、恪守职业道德是优秀经理人的三个标准,也是“职业化”的三个维度;

其次,能做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学术界倡导的标准,也是公司选人时需要把握的方向。

其实职业化的三个维度,对所有职业都是适用的,比如NBA的职业球员,电视台的主持人,演员,还有像快递小哥、保姆,也都可以按照职业化标准来要求。

职业化的人都是相似的,不职业的人各有各的不靠谱。对身边的职场人说一句:你真职业,就是对他最高的称赞。

中国职业经理人机制的主要障碍在文化价值观方面,这一点从广大的民营企业经营组织结构就可以看到影子,家族企业的比例过高,“富不过三代”这句话蕴含着民营企业交接班问题,

我们的文化基因中依然有这样的设定,老子辛辛苦苦打江山,最后当然不能旁落于外人之手,所以老板处处防着职业经理人,经理人也只是老板子女的铺路石而已,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了。

随着新一代民营企业股权分散化的大背景,这个障碍正在得到改善。

相应地,中国当然更缺职业经理人,因为在所有人脑子里几乎都有一个声音:“有一天我要自己干”。

类比一下,回想当年,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又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在这样的文化价值观下,稍微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也早晚都变成了创业者,形成一种定式循环。

单从数量上看,职业经理人缺口大;但从企业发展规律看,创业者完成了从“0”到“1”的阶段后,需要职业经理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和进步。

所以中国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都稀缺,都应该有更好的环境鼓励创新创业,同时为了让企业从“1”到“N”走得更好,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