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大维
首发: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前两天,碰到一位老领导——朱姐,和她聊了很久,我说想把她的事写成小文,是否可以?
她想了想说可以,而且她还托我告诉年轻读者:
“有时候不需要做什么,只是等待即可。”
大概十几年前,朱姐是我的上级,管理一个业务部。
她非常有能力,干活不要命的那种,加班什么的都是小意思。
业务上是把好手,几乎没有她拿不下来的客户。她陪客户喝酒,喝多了,到厕所里呕出来,接着再回去继续喝。
业绩优秀自不在话下,也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有了一次升迁的机会。
当时她还有个对手,是位男士,虽然也算优秀,但是从资历和能力来看,大家公认朱姐更胜一筹。
然而,在领导们对两人考察一番后,得到升迁的却是那位男士。
朱姐非常生气,认为这是性别歧视,或者对方后面有人支持,于是决定离开,去一家小公司任职。
虽然朱姐有能力,但是她的行事作风不太适合那家小公司,而且由于过于直爽,得罪了不少人。
这事儿,再次印证了“土壤的重要性”。
她的职位也越降越低,现在几乎已经沦落成边缘人了。
50好几的她,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斗志,但是却有一点遗憾,她说:
“那时还是年轻,不知道很多时候,等待就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一定要做点什么。”
她这么说,我能理解,其实之后也有很多晋升机会,我们当时所在公司正在扩大版图,需要大量的干部,比她资历浅的很多人,后来都混得风生水起。
她其实只需要耐心等待一年,然而,她却不能忍受这种等待......
不喜欢等待,是人的天性,大家不愿意就这么呆着,一定要去做点什么。
经常坐飞机的朋友,应该有这种体验,如果你托运了行李,下飞机之后,都要走很远,到传送带取行李。
你有没有想过,机场设计人员,为啥不把行李传送带设计的近点,让你一下飞机就能拿到?
其实,这个问题,一位航空公司流程优化设计师,很早就发现了。
他决定优化一下行李传送带的设计,让每趟航班上的行李,都可以被运送到距离这架飞机停泊地点最近的传送带上。
这样人们不需要走多远,就可以到达传送带地点,在那里等待领取他们的行李。
这个方案被航空公司采纳试用。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旅客们非常讨厌这个新方案,因为行李搬运需要很长时间,大家不得不花大把时间原地不动地等待。
更糟糕的是,有些人还会胡思乱想,怀疑自己的行李可能丢了。
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让旅客们很不愉快,于是他们开始投诉,最终航空公司放弃了这个更有效率的方案。
这个实验印证了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的理论:
“与采取行动相比,无所事事地原地等待更让人心烦意乱。因为在徒劳的等待中,人们会有失去掌控力的感觉。”
掌控力是人类的基本欲望,徒劳的等待只会让人绝望。相反,无论做点什么,都会让人感觉好一点。
这就是人的底层意识,那是获得控制权的手段。
所以,很多的士司机,总喜欢开车兜来兜去,岂不知,在一个高峰客流处等待,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所以,遇上一个小小的感冒,我们马上就开始吃药,岂不知,身体有自愈能力,只需等待,感冒也会好起来;
所以,稍遇挫折,我们就想换公司,换行业,岂不知,时间可以抹平这一切。
是的,有时候你只需要等待,而不需要采取行动。
当然,什么时候等待,什么时候行动,永远是个难题。
本文观点不是让你故步自封,一味地等待,但是行动却不能盲目,需要理智一些。
怎样才算理智?
最起码,在行动前,算清楚自己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付出行动,你将损失什么。
将这点考虑清楚,才有最大可能降低行动的负面效应,才能避免若干年后,唏嘘当年那一场冲动的抉择。
关于等待和行动,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留言给我,良叔每天在这里等你,我还会再坚持159天。
-END-
烟雨蒙蒙下的漫步 ——摄于2019年7月3日
本文作者简介:徐大维,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公众号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点击了解更多,跟良叔学多维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