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银河补习班》,我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富养孩子

2019-07-23     新真知

全世界最牛的补习班:银河补习班

上周和朋友一起看邓超主演的新电影:《银河补习班》。在电影里,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原本是一个前途光明的工程设计师,因为替单位数据失误“背锅”入狱,而缺失了儿子马飞7年的童年时光。

再次相见时,儿子是一个被教导主任视为“再怎么洗也成不了钻石的煤球”,不学无术,成绩倒数,面临被退学的危险境地。

马皓文采用另辟蹊径的教育方式,他用独特的方式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最终儿子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行动证明父亲的补习班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补习班。

朋友看完之后,哭得稀里哗啦,坐在座位上久久不愿意离开。

她告诉我,家里8岁的儿子正在和她冷战,这是让她痛苦的根源。为了更孩子更好的教育,她住进了有小又破的学区房,放弃了外企中层的领导岗位,牺牲学习时间陪儿子上辅导班、做作业,结果儿子一点都不理解,总觉得她太严厉,所以宁愿天天粘着奶奶,也不肯叫她一声妈妈。

她感觉自己特别失败,但是又不知道错在哪里,直到看了《银河补习班》,她才知道自己和儿子冷战的原因。

有一种伤害叫“我为你好”

在电影里,马飞妈妈一定要儿子读重点学校,要考清华北大,不然就只能在楼下卖煎饼。她苦口婆心地说:“我是为你好”。

我们每一个人都听过这5个字,甚至一生中都无法逃离它带来的阴影:

大学读文学专业没前途的,还是选金融类吧,我是为你好;

还是找一份离家近一点的工作吧,更有安全性,我是为你好;

女孩子早点结婚嫁人准没错,早点安顿下来才行,我是为你好。

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控制着孩子的人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过给他们规划好的生活。

不能学习喜欢的乐器,也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切只能遵照大人的想法,这不是为孩子好,而是压抑孩子的天性,是最大的教育误区。

这导致的结果是,父母的控制欲望和孩子的自我需求背道而驰,让最亲密的家人成为水火不容的敌人。

《死亡诗社》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学生尼尔喜欢表演,然而父亲却要求他考上医科大学,还言之凿凿地对他说:“你知道这对你妈妈来说,有多重要。”

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的演出,表演的效果非常好,让人赞不绝口,但是父亲却决定让他第二天转学。结果,痛苦的尼尔在当晚自杀了。

世界上最恶毒的情话就是:我是为你好。

他们恨不得替孩子做所有的选择,漠视孩子的感受,忽略孩子的梦想,压制孩子的情绪,只为了让孩子完成身为父母的他们,未竟的梦想。

一个按照父母意愿过一生的朋友无奈地说,一切“为你好”的道德绑架,都有可能杀人于无形。

他们认为自己是对孩子好,其实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一旦孩子把过去被压制的天性通通爆发出来,就会造成亲情的彻底破裂。

少说“我是为你好”,多说“我尊重你的意愿”,才是给孩子最大的爱。

知道孩子要学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而学

马皓文开始辅导儿子功课的时候,班主任找上门来质疑他的教育方式:别人家的孩子都学到晚上十一点,一刻都不肯放松地学习,而马皓文却买了一台电脑让儿子玩,还时不时带他去田野、水库甚至省外景点感受风土人情。

在班主任的眼里,这就是浪费时间,是玩物丧志,更是毁掉孩子的未来。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家长们说:你们要努力学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

于是我们努力学习,但是越来越迷茫,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而学。

马皓文告诉儿子:清华和北大不是终点,而是过程。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所以在学习之前,你需要弄清楚一点:你为什么而学习?

如果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考一个好大学,那么你只能像大多数人一样,过迷茫而庸碌的一生。而那些早早发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毕生追随的人,后来都成了专业领域的大师。

龙应台在对儿子的信中这样写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仅仅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学习的意义在于发现更多的选择,并在选择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选项。

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真正优秀的父母,从来不是填鸭式教育,不是别人家学什么,就赶紧让自己孩子也报名。他们会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学习的魅力,更加主动地为自己而学。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座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

孩子真正缺乏的不是爱,而是平等对待

孩子都有一个神奇的感受器,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爱他。

什么是真正的爱呢?不是说给他们买多少礼物和零食,也不是带他们去多远的地方旅行,而是平等地对待他们。

很多大人都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也有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们很难听取孩子们的意见,执拗地认为自己才是最高决策人。

而在影片中,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就敢于打破权威,带孩子见识自己找工作的窘迫,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因为不小心冲儿子发火后,还主动跟儿子道歉:

“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对不起。”

教育孩子不是迷信权威,而是要敢于打破权威,和孩子平等相处,互相感受到需要,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想起来韩剧《请回答1988》中有一个情节:德善年年和姐姐一起过生日,共享一个生日蛋糕。今年想单独过的要求被父母忽视,各种负面情绪的累积终于爆发,她埋怨父母的不重视,生气为什么自己排行老二。

后来,德善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直在巷口等待她的父亲。父亲和德善并排坐在了长凳上,像变魔法一样拿出了生日蛋糕,对二女儿德善说:“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其实每一位父母都会犯错,也会忽略孩子的真实想法,但是大多数人认识到错误后,碍于面子并没有跟孩子解释,也没有道歉,这就成了双方的心结。

懂得和儿女平等相待的父母,在和孩子平等沟通的那一刻,无论是道歉也好,解释也好,都会赢得孩子最大的敬意,这才是为人父母应有的榜样。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原生家庭的伤害,在父母的教育下成为现在的自己,又将在父母的潜意识指导下,对孩子造成类似的伤害。

这部电影给人最大的启发,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无关乎金钱,而是对孩子的教育。

影片中的父亲说:“我设计的桥塌了,但是我不塌。我不会认输的。”身为宇航员的儿子在外太空遇到困难时,对自己的告诫是:爸爸,像你一样,永不认输!”

这,才是真正的富养孩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fJWHWwBmyVoG_1Ztm3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