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绛帐王”卢树河
文·刘省平
我的家乡绛帐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东汉时大儒马融曾在此挂帐讲经,留下千古佳话。这里,曾是关中地区的商业重镇,当地老人常说:“出了西安玉祥门向西200里,关中道上最属绛帐街繁华。”民国时期,这里出了一个人物,他对绛帐镇的经济、治安、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个人就是——卢树河。
卢树河,字润川,陕西省扶风县绛帐镇卢家村人,清光绪四年(1878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共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幼年,因家境贫寒,未能上学。少年时期,他曾以杀猪为业,性格豪爽,喜欢拳术,好交朋友,擅长交际,在当地颇有人缘。青年时,他和三个兄弟(卢树江、卢树淮、卢树汉)在绛帐街道(别称“齐家务”),白手起家开办商行,经过多年努力经营,生意兴隆,很快就在同一条街上开了好几家商号,家道日益昌盛。于是,他广置田地,建屋修房,成为闻名遐迩的地主富户,在绛帐方圆几里声名日隆。后来,他又信奉会通天主教,与县政府及驻军关系搞得好,当上了绛帐镇商务会会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曾在扶风募兵时见到卢树河,甚为赏识,书赠一幅中堂,赐字“润川”,并封其为地方武装保安团(又称“自卫团”)团长,总管通济、绛帐、文殊、寨子、茂陵等五里地方社会治安,人称“卢团长”。另外,卢树河和杨虎城是结拜兄弟(杨虎城称其五哥),曾协助杨虎城修建西宝铁路。当年,杨虎城想在绛帐建一所水利学校,还专门征求过卢树河的意见。卢树河说,绛帐人多、地少、塬缓,且靠近渭河,洪水容易逼临;而杨陵人稀、地广、坡陡、发展空间较大……最后,杨采纳了卢的建议,将水校建到了杨陵镇。据卢家后人回忆,他们家中原有一张杨卢二人的合影,可惜后来在“文革”中烧毁了。因为卢树河当年财多势大,故人送绰号“绛帐王”。
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国困民穷,中国教育正处于“废科举,兴新学”的新旧交替时期。因全扶风县仅县城一所官办小学,加之那时交通不便利,塬下的子弟上学困难。卢树河是穷苦出身,从深受失学痛苦,所以内心一直颇感遗憾。小时候,他就听长辈们说过东汉大儒马融在镇上设帐传经的故事,遂萌生了一个想法:兴办一所学校,以解决家乡子弟上学难的问题。
民国十一年(1922年),卢树河在绛帐镇西街路北(今西街中心小学一带)置地六亩,破土动工修建一所学校。次年,竣工。据扶风作家、教育工作者冯仲明主编的《扶风人文典故》一书《绛帐王》条目记载:他共建设了三栋各五间二层木板楼房和一栋五间大厅,东邻三间小院附设‘存德女学’(后合并),西边还盖了一座天主教堂,1924年开始正式招生。这就是扶风近代史上第一所由私人创办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私立义成高小学校(简称“义成小学”)。
义成小学虽是私立,开办期间从未收过学费。为了取得供养学校的日常经费,校长卢树河借鉴清代义学(一种免费私塾)的经费来源形式,在渭河南岸眉县一带出资置买水地60亩作为学田,全部收入用于学校经费。另外,他还四处奔走呼吁,向权四、孙武等商界、政界、士绅中的乡贤好友陈述办校的重要性和积极性,他常说:“欲国富民强,必须多出人才,必须由教育入手。”因此,得到社会各方支持,将沿河五里所捐物资皆用于办学。
民国十八至十九年,关中大旱,庄稼绝收,饿殍遍地,哀鸿遍野,扶风县的高、初等小学一概停办。民国二十三年,灾情始有转机,各级小学先后恢复。此时,在绛帐民众的一再要求下,卢树河重新组建校董会,委任其子卢兖担任校长,重开校门,聘请教师,招收学生。民国二十七年,卢树河不幸因病辞世,享年60岁。据说,出殡那天,绛帐及周边地区近千名众自发为他送葬,队伍连绵数里。就在他辞世七年之后,国民党扶风县政府才将义成小学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正式拨给部分教育经费。1949年7月,扶风县解放后,该校被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社会福利院。义成小学从兴办到停办,历时25年。1956年9月,绛帐镇第一完全小学(附设两个初中班)在绛帐街道东门外成立,1958年扩建为绛帐中学。
卢树河和其子卢兖曾相继担任义成小学校长,却从未领过一分钱工资。主管教学的教育主任先后有:孙步武、王信儒、魏锦章、海鸿斌、段培成、汤百顺等人。该校因管理严格、学风浓厚、质量一流,在当时的西府地区远近闻名。时任国民党陕西省教育厅督学王建若视察之后,称赞道:“义成小学治学有方,质量优良,为西府之楷模”,并给予通报和表彰。时任国民党扶风县县长张式伦视察后也大加赞扬,通令嘉奖,并下令返还绛帐镇商务会上缴的一部分税收,以资助办学。
卢树河还是一名天主教徒,勇于帮助当地教会各项事业。为了表彰他为社会和教会所做的贡献,当年经由陕西中境代牧区主教希贤申报,教廷传信部于1926年1月22日授予他“宗教西尔物斯德肋骑士爵位”荣衔。这是当时陕西有史以来天主教徒绝无仅有的殊荣。
任何一个人的命运,都会受到其所处时代潮流的冲击,尤其是在政局不稳的乱世。据1993年版《扶风县志》记载:在民国十六年的全国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高潮中,扶风县各地农民协会相继成立,本县学生联合会也随之成立。同年5月7日,扶风县学生联合会紧密配合农民协会,在国民党县区党部的直接领导下与安排下,将卢树河约入县城第一高小进行拘押。翌日,由县学生联合会代表惠安民、彭修、宋国本、兰刚遥等人以“恶绅‘绛帐王’”的名义将卢树河押解到西安高等法院候审。《扶风人文典故》中对此事结果如是记载:“西安高等法院法院印发了一张题为《请看土豪绛帐王卢树河之罪状》的传单,共列数了五条罪状:一、破坏行政统一;二、把持六里财政(全县共24里);三、破坏司法;四、包办农民协会,破坏农协组织;五、毁坏教育(可能信奉天主教的奴化教育)。后来,西安高等法院因卢树河一案没有真凭实据,不能以农民运动中的传单口号为定案理由,遂将他放回……”
义成小学是扶风县近代史上第一所由私人创办的现代意义的正式学校。还有,他附设的“存德女学”,也开创了近代扶风及周边地区妇女接受教育的先河。卢树河所创办的义成小学,比时任国民军高级军官的公秉藩(法门镇马家村人)创办的私立“心如初级小学”早12年,比原国民军退役将官冯华堂(天度豆会冯家村人)创办的私立“豆会亲民小学”早15年。可以说,义成小学当时对绛帐及周边地区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其中很多人解放后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建设的栋梁之才。
前不久,曾听绛帐镇西街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讲述:卢树河当年曾因某事得罪周至天主教区,那边派了几个“鬼头杀手”过来找他麻烦,被西街村的“大力士”田三保护而幸免于难。他还说,卢树河当年得罪了扶风北山畔一伙土匪,他的一个儿子遭到绑架,被生生割去睾丸活活疼死了;半年后,他因儿子被害之事伤心不已,抑郁而终……
我在网上认识一位叫卢松林的老乡,他在青海格尔木的一所中学担任校长,后来偶然得知他竟是卢树河的孙子。我很早就听说过关于卢树河的故事,想让这位卢校长给我提供一些线索,可他一直只字未提。我想,可能是“文革”期间,他的家族曾因此遭受过屈辱吧。不久,我从卢家另一后人那里得知:卢树河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是他的一位结拜兄弟的儿子,因兄弟受法死于监狱,他将其子收为义子,那位义子后来经商,入驻前进村二组;二儿子,被土匪杀害;三儿子卢兖曾担任义成小学校长,后来当过任过西安日报社编辑,解放后被逮捕,坐了22年牢狱,1978年去世,育有一女;四儿子是农民,在“文革”中被批斗得很厉害,于1987年病逝,育有四子。
卢树河曾是一个商人、一位地方保安团长,一名天主教徒,也是一所私立学校创始人。他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复杂性格的人物,生前坎坎坷坷、轰轰烈烈,死后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多少有点像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的魏辅唐,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但客观地讲,我认为,卢树河对绛帐镇的经济、治安、教育和文化等方面是有功劳的。也许是因为他生前曾是地主富户,还担任过国民党的地方武装保安团团长、绛帐镇商务会会长,后来地方文献资料上竟为给其留下“巴结县政府及驻军,把持地方财政”这样一笔。不论怎样,他个人热心出资捐资创办义成小学的大善壮举,众口皆碑,绛帐镇一带至今还有不少老人常感念此事。
历史的车轮一路呼啸而过,昔日的辙痕和浮尘也在时光流逝中渐渐消散了。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留待后人去评说吧!
作者简介: 刘省平,生于1979年,陕西扶风人,现居西安。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职工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渭河文化》杂志社特约编辑。在省市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80万字,并有作品入选多部选本。曾与人合作主编、出版《西府散文选》和《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两部地方散文选集。2013年出版个人散文集《梦回乡关》,2019年出版旅行随笔集《西路行吟》,另著有散文集《梦吟关中》、小说集《驶向春天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