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高地 湖南沅陵二酉山

2019-06-13     心好懒人

二酉山,古秦人藏书处,位于沅陵县城西北15公里处乌宿对河,乃大酉山与小酉山的合称。当地人以此为酉水、酉溪二水合流处故名。山梁起伏,状如书页,所以又称万卷岩,是中华文化圣山,道家第26洞天,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湖南沅陵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湖南省政府驻地,这个地方尊师重教、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出过不少名人,有文人也有武将。但乌宿村这几十年间出了60多位教授,二酉山华夏文化高地,炎黄子孙慕名文化高地朝拜二酉山。

历史沿革

编辑

相传上古时黄帝曾于此山藏书。武陵人善卷因避舜帝禅让,隐于此山守护黄帝藏书,并以之教化当地百姓。周朝时,周穆王又在此山中收藏异书。秦始皇执政,焚书坑儒,博士官伏胜偷运禁书五车,藏于山半石洞,直至秦亡,才拿出来献给汉高祖刘邦,终于保住春秋诸子百家不致断绝,为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二酉山藏书功德,厚重千秋,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天下名山而敬仰崇拜。宋真宗年间,辰州通判欧阳陟游于此山,感慕追思善卷之德,上书真宗皇帝赵恒,请建祠庙祀善卷,以示崇德报功之意。真宗皇帝准奏,下旨在二酉山顶为善卷建立祠堂。明朝时,辰州卫人董汉策、王世隆,分别自费在山中建翠山、妙华书院。抗日战争期间,湘府迁沅陵,来此避难的专家、教授不计其数。乌宿小学校长龙盛恒籍此机会,聘请其中深孚众望者执教小学生,为乌宿人才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致新中国成立后,二酉山人才辈出,成为闻名全国的教授村。

书院介绍

翠山书院

翠山书院为明朝进士董汉策所创办的沅陵第一所私人书院。董汉策,自称是汉代醇儒董仲舒的后人,在教书育人上,处处以董仲舒为典范。董仲舒学有“源委”,曾说过:“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汉策因此在书院堂上高挂“正谊”匾,时时提醒自己,鞭策学生。尤为难得的是,从翠山书院出来的学生,都能秉持董汉策的教诲,重视人才培养。例如向琪,不论身居何处,也不论职位高低,公务之余,惟一爱好就是聚人子弟学于书院,称望山先生。顾名思义,就是不忘家乡的二酉山,是二酉山下的翠山书院培养自己成才的。

妙华书院

妙华书院则是明嘉靖丙戌年间进士王世隆从贵州副使任上告退归隐,慕二酉山之名气建起的第二座私人书院。自从办起书院后,王世隆就很少下山回家,与弟子们一起吃住,每日亲自为蒙童讲课七八个小时,课余则带领学生在山上开荒种地,感悟农人辛劳。他的事迹传到京城,朝廷官员们没有不表示钦佩的。兵部尚书、著名学者谌若水,还专门为书院写了篇短文,差人送到二酉山上。王世隆对这篇铭文十分欣赏,将它装裱得十分精美,悬挂在书院的正堂,成为妙华书院的堂铭。

从长沙市区出发经长张高速常德转杭瑞高速到沅陵下高速,再走十多千米就到华夏文化高地二酉山。

二酉山乌宿村位于美丽的沅陵县酉水河旁,著名的二酉山脚下,距县城西北15公里酉水、酉溪穿越全村,水、陆交通便利。 这个只有2000余人的村子,在过去数十年间走出了67位教授,乌宿村也被誉为“中国教授村”。

乌宿村是二酉苗族乡政府和集镇的所在地,全村共16个村民小组,人口不多,只有3000多人。享誉中外的二酉名山就座落在乌宿村内,乌宿村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有读书的氛围,在二酉山上还建有二酉山书院,传说在山上还有藏书洞。

村里的小孩都以读书为荣,父母亲也很重视自己的小孩的学习,迄今在乌宿,仍流传着“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的俚语。每期开学的那一天,有些要外出打工的父母就亲自到学校把孩子交给老师,并拜托老师如果孩子不听话就打骂,如果还不听,他们可以放弃外面打工的机会立即赶回来教育孩子。他们还把先辈们读书故事编成书,代代相传。

二酉山风景区就座落在乌宿村,二酉山被誉为中华文化圣山,相传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一位名叫伏胜的官员为了拯救中华文化,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偷偷将千余卷书简运出咸阳藏于此山的洞中。二酉山景区最突出的就是二酉书院和二酉苗寨。

二酉山书院主要有两座,一座是翠山书院,另一座书院叫妙华书院。

翠山书院的创办者名叫董汉策。出生在书香门第,自称是汉代醇儒董仲舒的后人。1513 年, 因科举考试落榜,他决心效法先祖董仲舒,开馆授徒,于是变卖家产,筹资若干,在二酉山下的蒋村买了一块空地,创办了沅陵历史上第一座私立书院——翠山书院。自从翠山书院创办以后,二酉山下人才辈出,出名的就有胡鳌和向琪。

二酉山的第二座书院是妙华书院。它也是一座私立书院,创办者是王世隆。妙华书院的出现,要比翠山书院晚几十年。王世隆公元1526 年的进士。官至贵州副使,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长的官儿。他年高退休后,不慕京都繁华,携老小家眷回到沅陵。拿出部分家产,在二酉山上的神堂溪垭口,买了一块空旷当阳的平地,建了一座妙华书院。

而乌宿村的“中国教授村”的称号也应该有二酉山书院教书育人、热心读书的遗风。

而二酉山上的二酉苗寨与藏书洞的文化气相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这个小的苗寨总共不过十几户人家,木屋大多已经破旧,显得很古朴,是少数民居保存较为完整,民族特色浓郁的苗寨。当地党委、政府投资50万元对二酉苗寨的民居实行了保护性修缮,二酉苗寨的民居既保持了原有的苗族民居特色,又使景区的建筑达到规范整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eF-BmwBmyVoG_1ZPV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