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玄机,晚唐诗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
其曾在《赠邻女(寄李亿员外)》中诗云: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情话“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便是出自这首《赠邻女》;而这首诗也是鱼玄机的代表作之一。
除此之外,诗中还在最后一句提到了“宋玉”和“王昌”二人。
宋玉,又名子渊,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在古代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当中,往往以“美如宋玉、貌若潘安”来形容男子的俊美。宋玉不但漂亮,而且才华卓越,更是令许多女性心驰神往。后人用宋玉来形容男子的丰神俊美,尚可以理解;而“王昌”作为名不见经传之人,又何德何能与之并列?
历史上名为王昌者有很多。西汉成帝时有一位南阳太守王昌、新莽时在邯郸建立赵汉政权的皇帝王昌、东汉末李傕部下王昌、魏晋时早逝的曹彰女婿王昌、北周时的丰阳县开国公王昌,这些都是史书上留下名字的王昌。而这里要说的王昌,则是出自南朝乐府,相传是梁武帝萧衍所作的《河中之水歌》中提到的“东家王”的原型。
《河中之水歌》全文如下: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诗歌的大致内容是讲:洛阳有一个人的女儿,名字叫莫愁,她生得美,嫁得好,一生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是许多女子羡慕的对象。即使如此,在她内心依然永远深藏着一个巨大的遗憾,那就是此生没能嫁给"东家王"。时代相近的唐朝诗人常用这个典故来形容“丰神俊美”的男子,并认为这位让莫愁念念不忘的“东家王”叫做王昌。
如上官仪《和太尉戏赠高阳公》:“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王维《杂诗》:“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武元衡《酬王十八见招》:“王昌家直在城东,落尽庭花昨夜风。 ”元稹《筝》:“莫愁私地爱王昌,夜夜筝声怨隔墙。”李商隐《代应》:“谁与王昌通消息,尽知三十六鸳鸯。”李商隐《楚宫二首》:“王昌且在墙东住,未必金堂得免嫌。”陆龟蒙《偶作》:“自有王昌在,何劳近宋家。”唐彦谦《离鸾》:“闻道离鸾思故乡,也知情愿嫁王昌。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等等。
综观诗歌里的王昌,有三个特点比较突出:
(1) 身居高位。这一点从《河中之水歌》里可以看出。
(2)家住东舍或城东。如上官仪《和太尉戏赠高阳公》“东家复是忆王昌”、王维《杂诗》“王昌是东舍"、武元衡《酬王十八见招》“王昌家直在城东”、李商隐《楚宫二首》其二“王昌且在墙东住"等,皆为其例。
(3) 容貌美丽。如王维《杂诗》“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陆龟豢《偶作》“自有王昌在,何劳近宋家”,均将王昌与著名的美男子宋玉相提并论。
如此之多的优长集于一身,王昌这一人物形象显然带有臆造的成分。容貌美丽、身居高位且不必说,家住东舍或城东也可能属于套话。
历史上王昌的原型到底是哪一个,目前没有定论。有西汉成帝时南阳太守王昌、新莽时的王郎王昌、魏晋时早逝的曹彰女婿王昌、北周时的丰阳县开国公王昌等怀疑对象。
习凿齿《襄阳记·人物》有曹彰女婿王昌的记载:王昌,字公伯,为东平相、散骑常侍。早卒。妇是任城王曹子文女。昌弟式,字公仪,为渡辽将军长史,妇是尚书令桓阶女。昌母,聪明有典教,二妇入门,皆令变服下车,不得逾侈。后,阶子嘉,尚魏主,欲金镂衣见王式妇。桓嘉止之,曰:“其妪严,固不听善,尔不须持往,犯人家法。"
此处王昌乃三国时曹操之子、曹彰的女婿,或谓此即“东家王昌”。后世人言:其畏如此,似非佻闼之流也。盖别是一人,然他书无考;此王昌不是彼王昌固已明矣,"他书无考"却未必尽然。
不过,这只是可能之一。
实际上还有一个更似其原型的人物,那就是西汉末期假冒成帝之子、被立为天子的王昌(王郎)。
王昌
《后汉书·王昌传》载:王昌通晓天文地理,于邯郸以占卜为业。西汉末年,长安尝有诈称汉成帝子刘子舆者,旋为王莽所诛。更始元年(23)十月,王昌偶遇赵王之子刘林亦诈称刘子舆,刘林竟不疑。 十二月,王昌于邯郸立国,是为赵汉愍帝。 更始二年(24),刘秀渐成气候,遂挥师邯郸以图经略河北,王昌遂后被刘秀部将王霸所杀。
因为王昌(王郎)曾做过天子,把他演化为乐府诗里的主人公,身居高位是很正常的。当然,王昌为传说中人物,只可能居于抽象的高位,现实中人们不太可能臆造出一个帝王来做乐府诗里的主人公。不过,从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极言莫愁于归的卢家之大富大贵后,仍说“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里,可以隐约窥出“东家王”的前身乃是诸侯甚至帝王之端倪。
因此,王昌逐渐演化为乐府诗中的主人公是很有可能的。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兰陵萧氏本为北来次等士族,在南朝刘宋时期以军功起家,其后家族子弟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个朝代,从此成为南朝高门,一直至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才与天下世家走向衰落。
梁武帝所作之《河中之水歌》,以莫愁女为题材。莫愁在六朝极为有名,亦有种种不同记载;此篇中谓其洛阳人,大约是南朝乐府中美女的泛称,如汉乐府中的罗敷一样。
左为罗敷,右为莫愁
此诗中,言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可以看出卢家是豪富之家;后言“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可见“东家王”应该比卢氏更为显赫的家族。
在南北朝时期,卢氏为名门望族的并不多,只有北魏时鲜卑拓拔部汉化改姓的卢姓稍有声望,言“洛阳女儿莫愁”嫁于“卢家”可能与此有关。如鲜卑族姓“莫芦”的,改为姓“芦”,后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也改为姓卢。
而南北朝时,与梁武帝萧衍所在的兰陵萧氏相关,且能被成为“东家王”者,唯有属于名门望族“王谢”之中的“琅琊王氏”而已!
王谢,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晋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族人,从北方南迁至金陵,后因王谢两家之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们于江左五朝的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著而彪炳于史册,成就了后世家族无法企及的荣耀。
琅琊王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琅琊王氏自临沂衣冠南渡、举族迁居金陵。南渡之后,因对故乡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琊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声望高于实力。“王谢”也成为了当代后世名门望族的代名词。但是不乏文学名人,如齐梁时期的王俭就是一代儒学宗师,梁时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肃等是当时知名的诗人。
这首诗中,显然最有可能的是梁武帝借“东家王”之名,代指当时属于顶级士族的“琅琊王氏”家族,而不是当时或早期名不见经传的“王昌”。
在隋唐后的诗词中,常将宋玉和王昌并列。如如鱼玄机《赠邻女》诗:“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王维《杂诗》:“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陆龟蒙《偶作》:“自有王昌在,何劳近宋家。”唐彦谦《离鸾》:“闻道离鸾思故乡,也知情愿嫁王昌。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等等。
王昌和宋玉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其一,都是世间少见的多才多艺、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其二,他们隔墙的邻居都住着一位倾国倾城的绝色少女;其三,他们都是邻家少女爱慕的对象,对他们一往情深;其四,对于邻女多年的款款深情,他们表现得很高冷,没有给她们任何回应。其五、邻女最终都没能遂心如愿和心上人在一起。
在后人的诗作中,王昌意象被放大了,已经不仅仅是洛阳女儿莫愁心中不能忘怀的“东家王”,而是所有女子、甚至所有人心中倾慕的对象,更是后人心中永远深深隐藏的一份遗憾。
正如唐彦谦诗词《离鸾》中所言:
闻道离鸾思故乡,也知情愿嫁王昌。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
庭前佳树名栀子,试结同心寄谢娘。
“不能他人言,唯有心自知”,是永远锁在内心的遗憾。也许只有到了生命的尽头,才能放开,和自己一起在这个世界消失,像吹过的风一样被彻底遗忘;而“王昌”之名,正是此类中的意象代表。
参考资料
《赠邻女(寄李亿员外)》
《乐府诗集·河中之水歌》
《后汉书·王昌传》
《襄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