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西岱岛是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两座岛屿之一,另外一座名为圣路易岛。漫步于西岱岛中央的王宫大街,司法宫大门往南,马路西侧绿荫掩映下的一排石墙边总有长长的排队人龙。若非是深度游巴黎,也许很多人不会来这个地方,或者会有游客误以为这里是在排圣母院钟楼的入口。在这堵石墙后面,藏着中世纪最精致的哥特式建筑,法国王室的皇家礼拜堂,一座献给弥赛亚的珍宝盒,所有入内参观的人都会感叹不虚此行。
公元1238年,法兰西卡佩王朝的国王路易九世斥巨资(135000里弗尔)从威尼斯买回了一样在基督教世界里享有无上荣耀、举世罕见的圣物——耶稣基督受难时头戴的荆冠。1239年8月,荆冠抵达巴黎,路易九世身着忏悔者的粗布衣服,当着全巴黎贵族、平民的面,赤足毕恭毕敬地将其迎进了巴黎城门。围观的群众如潮水般向圣物下跪,这一幕被刻画在圣礼拜堂二楼的彩窗上
为了安放圣物,路易九世又斥资打造了一尊巨大华丽的圣物柜,随后下令在西岱岛中央的位置,紧贴着当年的法国王宫,修建起一座精致的皇家礼拜堂,就是圣礼拜堂(La Sainte-Chapelle)。从1242年到1248年,这座建筑的工期仅用了短短的六年时间,就是为了保存圣物,用“一掷千金”来形容国王的虔诚都不为过,礼拜堂以巧夺天工的彩色玻璃窗闻名于世。
之前查询资料的时候,偶然查到了一些有关教堂的科普。提到教堂,一般英文都会首先想到的是church,其实在西方,教堂有多种说法:
1、一般说Church,指的是公共宗教活动场所,某一个固定教派组织建立并服务于这部分教徒的固定宗教活动场所。
2、Cathedral,指建立于教区的天主教中心大教堂,规模宏大,特指设有主教座位的教堂。Dom原本为德文,英语为Dome,意大利语为Duomo,本身为圆屋顶之意,都指的是cathedral级别的教堂。
3、还有一种是Chapel,供私人或小范围的人群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如梵蒂冈的西斯廷小教堂。
Chapel可以是规模较小的独立教堂,不一定为固定教派所服务,只是一个宗教建筑,更多的存在于某个建筑物之内(如规模较大的教堂、学校、医院、皇宫、监狱等)。
圣礼拜堂,原为皇家进行私密宗教活动的场所,因此它就属于Chapel,入内也需要买门票。
圣礼拜堂外笔直的线条和滴水兽,是哥特式教堂的典型标志。
正门中央门柱上刻的是圣母怀抱圣子像,门楣上是天使为圣母加冕图。
圣礼拜堂带着路易九世深深的烙印,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底层延续了原址教区礼拜堂的格局,许多人进来都直奔二层,一楼相对简陋,供身份低下的侍从、仆役和普通巴黎市民使用。尽管自1846年开始,对下礼拜堂进行了大规模修复,这里依旧是副年久失修的光景,破旧的墙壁,昏暗的灯光。在哥特式建筑中底层需要承担受力,墙体坚固厚实开窗较少,但装饰依旧华丽庄严。
金色的巨大尖型拱券交错形成的拱顶,彰显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特色,交叉处被装饰成蓝底缀金色百合花的图案,而百合花是法国王室的象征。仔细看拱券的镶红图案中海标记着代表路易名字的首字母“L”。从拱顶到立柱,蓝色缀金百合象征着法兰西王国,紫红色缀金城堡象征着路易九世母亲卡斯蒂尔(Blanche of Castile)的籍贯——西班牙卡斯蒂亚王国。
路易九世一生以信仰为先,御驾亲征岱伊堡战役并取胜,奠定了法兰西统一的重要基础;圣礼拜堂完工当年,亲自参加了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后在1270年第八次东征期间染病驾崩于突尼斯。要知道,中世纪的欧洲君王亲自参与十字军极为罕见。他还在巴黎建造了一所索邦神学院,是中世纪欧洲的第一所大学,成了巴黎大学的前身,也是从那时起巴黎开始成为欧洲的艺术和文化中心。路易九世对待臣民宅心仁厚,广为世人称道,是“中世纪基督教君主的典范”,1297年罗马教皇波尼法爵八世追封其为“圣路易“,是法国唯一被天主教会封圣的国王。在他治理下的法国强盛繁荣,史称“圣路易的黄金世纪”。今天礼拜堂的祭坛位置立有一尊路易九世的雕像。
真正让圣礼拜堂名垂青史的是为王宫贵族和大臣们所用的上层建筑,从底层入口处旁边穿过一段逼仄的楼梯,步入上层入口,即便之前已经在网上看过图片,映入眼帘的华丽景象依然令人难以置信。恍惚间穿越了两个世界,一步地狱,一步天堂。
路易九世以代表天国的蓝色和基督鲜血的红色为主调,用美仑美奂的彩绘玻璃窗,将这里打造成一座光与影的殿堂。这里的每一扇窗户,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沁浸着国王的虔诚。
纤细悠长的尖型拱券将上层拱顶轻盈地托起,由立窗之间的圆形石柱以及隐匿在立窗中央的金属长条垂直导向底部的承重层,上层建筑完全无需承重墙,被15扇高达15米的巨大彩窗所取代,为绘制纷繁复杂的宗教图案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而整个上层670平米的空间里竟没有一根承重石柱。人类在20世纪的钢筋水泥时代才实现了玻璃幕墙的建筑,这座建于中世纪的礼拜堂就是颠覆建筑史的神来之笔!
再多的图片也不能表达它们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力,共计600余平米的1113幅彩画描述了人类历史,从创世纪一直到耶稣复活
我并非教徒,来这里之前对于圣礼拜堂的了解也极少。仔细看每一幅画面,历经近800年,依然色彩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以下这部分有关彩色玻璃花窗的介绍是来自于网络资料的:
二层正中的3面彩窗描绘的是《圣经.新约全书》(New Testament)的场景,从左到右依次是:福音传道者圣约翰与耶稣的童年(Saint John the Evangelist and the Childhood of Christ)、耶稣受难(The Passion of Christ)和施洗约翰与但以理书(Saint John Baptist and the Book of Daniel)。
大殿左右两边各有6面彩窗描绘了《圣经.旧约全书》(Old Testament)的场景。左边6面彩窗从西向东(由外向里)依次为:
1.创世纪(Genesis)
2.出埃及记(Exodus)
3.民数记/利未记(Numbers/Leviticus)
4.约书亚/申命记(The Book of Joshua/Deuteronomy)
5.士师记(The Book of Judges)
6.以赛亚书与杰西之树(The Book of Isaiah and the Jesse Tree)
右边6面彩窗从东向西(由里向外)依次为:
1.以西节书(The Book of Ezekiel)
2.耶利米书与多俾亚传(The Book of Jeremiah/Tobias)
3.友第德传与约伯记(The Book of Judith/Job)
4.以斯帖记(The Book of Esther)
5.列王记(David and the Book of Kings)
6.耶稣受难圣物的传说(The history of the relics of the Passion)
最东面为圣龛,它背靠着巨大的“耶稣受难”彩窗。
在最西头的“耶稣受难圣物的传说”这面彩窗中,还有一个名词叫“牛耕式阅读法”,即像牛耕地一样的顺序阅读:从最下方起,第一行由左向右,第二行由右向左……这也是唯一一面可以用此方法阅读的玻璃窗。
圣龛下的木刻,两位天使托着荆冠
半空中悬挂的枝形吊灯,将穹顶的“繁星"点亮。
圣龛对面,最西面的圆形玫瑰花窗建造于1485年,描绘有圣约翰的《启示录》(Apocalypse of John),描绘了对于世界末日的预言。
墙上的壁画,连门闩上的细节都如此细致。
就连地面上的图案也异常精美,随处可见塔楼的族徽。
如此一座设计精妙的皇家礼拜堂,可谓是将中世纪哥特建筑的风采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彩窗陈列为哥特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启示,上下两层卓然鲜明的对比,则给参观者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交通:地铁:Cite站 (M4线)。RER:Saint-Michel-Notre-Dame站 (B,C线)。公交:21, 38, 47, 58, 70, 72, 74, 81, 82, 82
门票:9欧,可用博物馆通票。
时间:冬季(11月-次年2月)9:00-17:00,夏季(3月-10月)9:30-18:00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旅行分享师、跨界自媒体人。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40余个国家,200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