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悄悄流传着这样一张图:
图源:乖妈博客
愚钝如我,刚开始完全没看懂,直到朋友圈陆续有妈妈转发,才去研究了一番。
原来,这是一位妈妈,为庆祝孩子,考上麻省理工而画的:
图中的背景是麻省理工的教学楼,左上角的MIT即麻省理工大学的简称。
中间的两只大海狸,则象征着博主及其丈夫,此刻,他俩正拉着横幅,祝贺(congrats)儿子邓明扬成为麻省理工2024届的新生之一(class of 2024)。
没错,图中的小海狸,原型便叫邓明扬,小名小乖,因此被同学冠以“乖神”之名。
来自人大附中的他,今年刚满16岁,高二,是今年中国内地,唯一1个,被麻省理工录取的高中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参加数学竞赛,获奖无数,拿到手软:
图源:乖妈博客
难得的是,邓明扬不仅成绩名列前茅,兴趣也十分广泛:下围棋、玩桥牌、设计电脑游戏,还创建编程社团,成立了编程工作室。用同学的话讲,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这…这样的妖孽到底是怎么教出来的啊?
打开邓妈妈的博客,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从2011年到今天,邓妈妈写了600多篇博客,精心记录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点点滴滴。
“如果说我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的人,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相比于自己的意愿,邓妈妈更愿意遵从孩子的意愿,从邓明扬的兴趣出发,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上,也更倾向原生原态的自学。
“妈妈,我想学围棋。”
“好。”
“妈妈,我想去玩纸牌。”
“好。”
......
“可是妈妈,这些东西是不是显得太不务正业了,你真的希望我去学吗?”
为什么不呢?世上可以学的东西那么多,谁又清楚到底哪一个才是对的,哪一个又是错的呢?比起旁人所说的要学的,要做的,我更愿意遵从我自家儿子的意愿。
孩子,我爱你,所以我选择放手,但在放手之前我得确保你是否能够做到爱自己。
这个‘爱’的涵义很深,意味着不辜负人生,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全心全力地活得很好,然后就……随你。
仔细翻阅邓妈妈的博客就能看出,在对邓明扬的教育上,她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十余年来,她的博客里记满了邓明扬的点点滴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悄悄滋养着孩子的心灵。
在邓明扬很小的时候,就引导他列自己的时间规划表。只要孩子有自己的方向,就不做过多干涉。
这也是她教育的独到之处:规划而不约束。
“乖神”之路,离不开妈妈的用心
邓妈妈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做为家长,应该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有人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是通过别人反映的。
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反馈对孩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的引导作用在孩子小的时候是非常大的。
因此,她很注重邓明扬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辅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
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善用积分表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时间观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没有计划,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积分表,将孩子每天要干的事情列一个表,完成了就给积分。
然后和孩子约定,多少积分可以兑换什么东西,这样,就像成年人领工资一样,孩子慢慢地就把这些事情,当做了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邓妈妈与孩子一起制定的积分表(图源:乖妈博客)
2,用好草稿纸
孩子做题时,很容易犯错,很多时候丢分都丢在粗心大意上。如果能把会做的题目都做对,那孩子的成绩就会很好了,而好好使用草稿纸,就是个可以提高准确率的方法。
一份整洁,清晰列出计算过程,每题写上题号,并圈出最后答案的草稿纸,其实非常有利于检查和验算,能大大提高孩子做题的正确率。
邓明扬小学时候的草稿纸(图源:乖妈博客)
3,制定背诵计划表,科学背诵
在背诵的时候,任何人都会经历背了忘忘了背的痛苦过程,这很正常,因此需要不断的复习来巩固。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两组学生学习在同样的时间段内,学习同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
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图源:百度百科)
邓妈妈也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科学地给孩子制定了自己的背诵计划表。
邓妈妈给孩子绘制的记忆表
不同的孩子,记忆能力可能稍有区别,但是遗忘规律却是大致相同的: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图源:百度百科)
因此,科学地定期复习,自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是背单词,关于复习点的确定,有兴趣的家长们可以参考百度百科的这张图,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稍作调整(这个方法还可以用到其它方面,不一定是背诵):
(图源:百度百科)
4,坚持
一篇文章看起来很长,一本书看起来很厚,别说背诵了,感觉能读完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但邓妈妈却说:如果将这些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每天花20-60分钟,一步一步地解决,日积月累下来,也就没那么难了。
她给儿子列的计划中,每篇文章都标记了的句子个数,每天完成几句话,分几次完成等。
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孩子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动力由外驱转化为内驱,一旦要放弃,自己都舍不得了。
永远想着明天,明天从未到来
爱子心切,我们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了很多——还未发生的事情。
邓妈妈却说:“我只考虑当前的事情,小升初时我和他爸爸只是希望他能上个好初中。至于更遥远的事,我们每一天都在培养,那就是天性和习惯。”
就像三毛说的那样:“不断的自我突破,自我调整,自我修正,才是一生中向上爬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路,每条路的风景都不一样。人的不幸源于走在自己的路上,心里却惦记着别人的路。想得多了,就走得歪了。
或许,我们要做的从来都不是指点江山,而是引导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成为孩子人生中最稳重的依傍。
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个邓妈妈来告诉自己和孩子:
你不需要成为任何人,
走自己的路去吧,
只要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END -
作者:成长说-花都,兢兢业业地活着,每一天都是神仙运气;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成长说原创,专注于0-12岁孩子的成长,专业的师资团队,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为父母提供专业的教育、学习等信息、观点和解决方案!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