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进大山里,就业增收有保障

2019-10-11   马山广播电视台

“在这里上班,可以照顾家里,也可以抽空做农活,比在外面打工好很多。”9月29日,马山县金钗镇鑫源社区就业扶贫车间的工人李红霞说。有3个孩子的李红霞在就业扶贫车间工作,每月可获得2000多元工资。

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是马山县开展就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马山县聚焦贫困村,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取得较好成绩。2019年,全县有贫困劳动力6.05万人,就业创业5.23万人,就业率从2016年的61.3%提高到86.5%,奠定了增收脱贫基础。

资料图:加方乡龙岗村扶贫车间内,工人务工忙。

搭建平台吸引就业

“以前我在区外打工,每逢节假日或家中有急事回家往返路费花费不少。回家乡务工一直是我的愿望。现在家乡建设加快,今年我通过‘春风行动’扶贫招聘会找到了工作,收入满意,还能照顾家人。”在马山县苏博工业区上班的韦国明说。

马山县为满足群众的就业需求,全力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粤桂扶贫协作专场招聘”“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促就业专场活动,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56场,近90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5000多个,现场签订就业意向3200多人。其中,2019年至今,电白区与马山县共联合举办粤桂协作就业扶贫招聘会17场,有532家企业到场,提供18427个贫困人口用工岗位信息,达成用工意向1241人。引导3家企业到马山县投资置业,吸纳就近就业200多人,其中贫困户90余人。

资料图:2019年马山县“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粤桂协作”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现场

发展产业带动就业

“扶贫产业示范园通过土地流传、统销统购、园区务工、技术培训等将贫困户带入产业链,贫困户有的入股种植,有的进场务工,脱贫致富不是问题。”永州镇龙角村天鹅山砂糖橘种植产业扶贫示范园业主黄福礼说。该示范园投资800万元,以种植砂糖橘、沃柑为主,带动贫困户50户180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6万元。

马山县落实“先建后补”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全县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611个,建成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46个,县内所有贫困村均有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基地(园)。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或“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经营模式,开发果蔬、桑蚕、中草药、肉牛、生猪、黑山羊、里当土鸡、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资料图:白山立星村种桑养蚕产业基地

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县探索形成了“弄拉模式”“小都百模式”“立星外托模式”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发展马山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促增收,有力推动就业扶贫工作。

扶贫车间安置就业

马山县落实就业扶贫车间优惠政策,通过采取一次性发放带动就业奖补资金及一次性建设补助等激励措施,引导社会能人、企业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的来料加工作坊等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挖掘本地资源,利用闲置的土地、房屋、仓库、学校,鼓励创业者创建就业扶贫车间77家,已认定47家,就业扶贫车间累计带动就业3867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908人。

资料图:2019年9月3日,里当瑶族乡金鸡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正式开业。

“就业扶贫车间让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消除了他们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和乡村社会风气。”马山县就业扶贫车间负责日常工作的副组长汪绍斌说。

据初步统计,目前在马山县就业扶贫车间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进一步稳定了贫困农户家庭收入来源。

公益岗位“托底”就业

“镇里安排我做护林员,每个月有650元收入。我能脱贫全靠党的好政策。”百龙滩镇龙昌村波玉屯的罗善堂说。罗善堂家有4口人,母亲已80岁高龄,儿子在读中职。村里推荐罗善堂担任村护林员、屯保洁员等,配偶也担任屯里的保洁员,夫妇俩积极为村屯群众服务,于2018年顺利实现脱贫。

为带动特殊家庭和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马山县大力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护林员、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农村公益性岗位,明确在拟脱贫贫困村开发公益性岗位,让贫困劳动者由“选择性”就业向“托底化”就业转变。

自2017年以来,马山县开发乡村保洁、治安协管等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452人就近就地就业,其中扶贫搬迁点93人、极度贫困户125人,实现有就业意向的极度贫困户全覆盖安置。定向聘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28人担任生态护林员,使他们取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来源:南宁日报

记者:杨 盛

通讯员: 覃建松

编辑:蒋谭鲜

审核:韦绍群

监制:王宏璇

马山县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