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校的军营心路历程,转业之后感慨多

2019-10-09   军中三剑客

荆栋 三剑客

三剑客


一年一度的军队转业工作即将结束,昔日我送别人返故乡,今朝他人祝我踏征程。忙完军转考试,搞完岗前培训,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梳理军旅记忆,回忆峥嵘岁月。如今39岁的我,望着照片中19岁的自己,满眼都是双立臂挂腿上高板的模样……

先用一组数据总结自己的军旅生涯:20年戎马生涯,4年军校时光,毕业后16年任干经历中,1年机关深造,15年基层历练,其中,9年营连主官任职,正营满6年后,达超龄的我卸甲荣归。

时光追溯到1999年,那年5月,我们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面目全非,我们抗议游行,忍辱负重;那年9月,我以超过重点线的高考分数携笔从戎,考入原装甲兵指挥学院,开始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那年开始,我的头发只能在规范的4种发型中变换,帽墙下发长从未超过1.5厘米,曾经的三七分、四六分、中分发型从此与我告别。

入校后,恰逢祖国50周年阅兵大庆,穿上军装的第一张照片最珍贵,敬礼虽不标准,军姿还欠挺拔,但心中却已埋下无私奉献、扎根军旅的种子,三个月强化训练是痛苦的,紧急集合让我们不敢睡觉,甚至有时候晚上穿着鞋子躺被窝里。“被子三分叠七分整”。

我们每个人的被子都是扔在地上,用凳子压实反复推来推去叠起来的,内务卫生检查后,很多人的被子因为不像“豆腐块”都跑到水房了。

南山驾驶场,风沙弥漫,战车轰鸣,射击、驾驶、通信,三大专业,是成为一名合格装甲兵的必修课,“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是装甲兵学院首任校长许光达大将的至理名言,战高温斗酷暑,我们驾驶战车翻越土岭、驶过车辙桥、出入弹坑、避开限制路等障碍,头戴工作帽,呼叫主属台,我们的青春就在只有我们能听懂的“腰两三四,拐捌勾洞”中,我们的研讨就在沙盘推演的“敌、地、我、友、天”中……

毕业后,我成为“猛虎师”一员,“任务重于生命,事业重于家庭,使命高于一切的”三句话猛虎精神,成为激励我干好本职工作的无形动力,外训实弹射击期间,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5点前警戒到位,晚上7点刚过就立刻睡觉,这就是在靶场的真实写照,翻蝎子、煮鸡蛋,这些特殊名词,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感受深刻,那些苦乐年华成为成长的代名词。

担任新兵排长,成为军旅任干期间的第一笔财富。“老兵连行不行,主要看连长,新兵连行不行,主要看班长”,作为新兵排长,承上启下的作用至关重要,新兵排学的第一首歌就是《战友之歌》,我亲自教的一首歌就是《官兵友爱歌》。

新兵到来的第一天,我就要求定下死规矩,坚决不得打骂体罚,作为一条红线坚持始终。时至今日,虽然大多数新兵已经退伍,但是也有少数新兵已经成长为四级军士长,依然留在部队,不论我的职务如何变化,依然亲切的称呼我为排长。

2005年暑假,根据上级安排,由我带队负责部队驻地某中学组织军训,我带领队列素质较好,口令洪亮的几名士官一起去军训,受训对象都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女孩叫申杰,很崇拜军人,于是留下了这张合影。

军训结束时,我专门评选了军训队列标兵,免费为每人拍照并发给他们。走的时候大家都很舍不得,流下了不舍的眼泪,这种感觉绝对是很纯真、很朴实的。他提醒我们,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要亵渎了那份对军人的尊崇。

2008年抗震救灾,是我最骄傲的经历。我部万人千车,兵分三路,火速赶往灾区救援,在“进村入户”过程中,连队为灾区铺设道路600余米,搬运救灾物资300余吨,搭设帐篷189顶,筑建木板过渡房2栋,平整地面1200余平方米。

为使蓉城制药厂尽快恢复生产,我连30名党员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从危楼里抢救出价值100余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材,全连官兵无私奉献,赢得了地方群众高度赞扬,这次非战争军事行动,真正展现了部队“一声令下,立即出动”的优良作风。

5231米!是唐古拉山口海拔高度,出征前,我体检出有轻微高血压,但是作为营主官,我岂能有留守的念头,高原高寒,只有跨越天路的人,才能感受到那种窒息的感觉,缺氧头晕,只有心怀使命的人,才能忍受那种痛苦的磨砺。

面对早晚温差大,紫外线强的恶劣环境,我们克服困难,不辱使命,“*号车已通过唐古拉!”随着电台汇报,全营最后一辆车通过制高点,我们圆满完成赴藏演练任务,锤炼了官兵意志,检验了部队能力。


37岁实现考研梦想,晚吗?只要心存梦想,就不晚,我历经数个不眠之夜和挑灯夜战,终于实现学历升级,在国防大学红山口校区,面对校史馆将星闪耀的穹顶,我的心灵得到强烈震撼,促使我必须如饥似渴的求知,回忆总是那么难忘,考研读研的过程恰逢军队改革,

我从一名政治教导员换岗为一名营长,从家门口干部移防为两地分居,从机械化部队转型为特种作战部队,作为十月在职联考的最后一届考生,作为猛虎特战旅第一代营主官,作为国防大学第一批集中统训军硕研究生,我倍加珍惜、倍感荣幸。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从参军伊始的81杠1式自动步枪,到QBZ95式自动步枪,手中武器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发展提升。“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武器装备”,是我们车场日,装备保养的口号和要求,如今,我已经熟练掌握武器的基本性能,各类参数熟记于心,各种要领外化于行,作为干部,使用最多的就是手枪,永远记住在模模糊糊枪口旋转中画圈,瞄准下八环,有意瞄准无意击发,就能命中目标!

干部转业工作的文件如期下达,以前我经常教育别人要正确面对进退走留,如今终于轮到我了,年龄偏大,进无望,交流受限,走不成,任职较长,留不住,达龄超龄,退成定。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忘不了新兵入伍的铮铮誓言,忘不了训练场上的杀声震天,忘不了立功受奖的喜悦荣光。曾几何时,我们身披戎装,奔赴震中区的“救灾一线”,翻越唐古拉的“高原天路”,驰骋朱日和的“硝烟沙场”,都留下过我们拼搏的足迹、难忘的身影。

时至今朝,我已卸甲归来,即将奔赴新的战场,离开部队“大熔炉”的我们百炼成钢,走进社会“大学校”的我们踌躇满志,“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军旅无声,画照载忆。”

转业之后,结合自己的军旅日记和照片收集,我筹划整理并制作一本画册,有经历,有荣誉、有上稿文章,有难忘瞬间……,用文字和图像去记录那段岁月,画册名字一语双关,就叫做“荆”历军旅,“栋”晓人生吧,不论以后如何,都不能忘记曾经走过的路,因为,我们的青春在那,芳华在那,即便转身,未来正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