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德国制造是很多中国人心中“可靠”与“质量”的代名词。大到汽车游轮,小到螺丝铆钉,“Made in Germany” 已然为他们镶上了靓丽的光环,成为国人疯狂抢购的对象。但是实际上,从客观角度来看,德国制造的水平的确处在世界前列,但绝非已经达到互联网上被封神的水平。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近年来事故频出、口碑崩塌的德国军事工业。在整个第2次世界大战当中,德国曾制造过无数优秀的飞机坦克,但很显然,如今的德国军工已然日落西山。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号护卫舰于近日正式交付德国海军。据称,该护卫舰后期还需进行技术测试、人员培训等环节才能正式入役德海军。但是实际上,为了这一刻,德国海军已经等了三年。这艘2012年开工建设的护卫舰于2015年下水,原定于两年后正式服役。但三年来,出于种种原因,该舰迟迟没有动静,直到最近才正式交付德国海军。在这三年当中,外界有过无数的揣测与疑问,但是归根到底,真正的原因与该型号的首舰难逃瓜葛。
在这当中,还有一段不得不提的渊源。在二十一世纪初,为了应对全球海军势力范围的不断变革,德国政府提出新一代护卫舰“存在型”的发展计划。最终,该项目由不莱梅吕尔森造船厂和蒂森克虏伯海事系统公司共同承担,并于2014年成功下水首舰“巴登.符腾堡”号。然而,在2017年交付德国海军以后,由于舰体在平稳状态下严重倾斜、舰载电子设备频出故障甚至整个舰体超重等诸多原因,德国军方最终将原本已经交付使用的护卫舰重新退回,要求进行二次改造。
至此,随后的两年时间中,“巴登.符腾堡”号远洋护卫舰进行了一系列的质量整顿,随后,该建于2019年6月份再次交付德国海军,并成功入役。有了首舰的教训,该型号的第2艘,第3艘以及第4艘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了推迟。从技术指标来看,F125型(“存在型”)护卫舰是适应于新世纪德国海军的战略部署而专门打造的大型远洋护卫舰,及主要暂时目的就是为了在远海巡逻,并应对中小规模的海上冲突。
也正是因为如此,顶着护卫舰幌子的F125型其排水量已经达到或超过很多国家驱逐舰的水平,并一举成为全球体量最大的护卫舰之一。但是,作为与052D型驱逐舰吨位相当的水面舰艇,其舰载武器甚至远远不如我国054A护卫舰,在我国海军中,其所配备的武器设备主要用途只能是作为反海盗以及海上反恐等常规任务,至于德国海军所期待的那般,进行远洋巡逻,更是恍若南柯一梦。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军舰十分重要的一项指标,那就是财政预算,对于动辄数10亿元一艘的大型军舰绝非普通财政可以承受,因此,中小国家的海军几乎毫无规模,大型军舰更是屈指可数。但是,前面提到的F125型护卫舰绝非精品,却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价格——单价7亿欧元。但是,这已然成为德国军工制造业的现状,很多武器顶着德国制造数10年来的口碑大肆低配高卖。再将这一点放大到整个德国制造业,仔细想来,那些动辄天价的所谓奢侈品,买卖的难道不是所谓的“德国制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