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本应是最幸福的事,想想自己脱去一天的疲惫与劳累,然后安心躺上床入睡,梦里说不定还会梦到美好的事情——然而,对于发生过心梗的患者而言,睡觉却成为了一个可怕的事情,因为有太多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正是在睡觉时发病,生活的美梦做到一半便变成了生命的噩梦。
心梗就是指急性心肌梗塞(AMI),其发病原理是,负责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堵塞,导致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坏死。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周亮表示,发生心梗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的两小时,在这个时间内的救治效果及预后效果都是最好的。若在发病时未及时发现抢救,可能会导致心肌严重坏死、心肌功能丧失等严重的后果。
若在日常,一旦发生心梗,被家人、朋友等及时发现进行急救的机率还相对较高,可若是在睡觉时未及时注意到发病征兆,导致入睡后突发心梗,身边的人都睡了,这时则很容易与命运之神擦肩而过。
睡觉时若有这几个症状,需及时检查:
1、睡觉时被憋醒
当心脏供血出现问题时,日常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是必然的,而进入睡眠后,血液流速缓慢,心脏又供血不足,便会导致缺氧被憋醒。
2、咳嗽不止
虽然平常我们了解的咳嗽往往与呼吸系统有关系,但其实有一类咳嗽是心脏功能出现异常后导致的“心源性咳嗽”。因此,若排除了感冒、肺炎等疾病所致外,应警惕是不是心梗发作前的征兆。
3、失眠易惊醒
心梗发作主要是心脏供血不足,而心脏供血不足也会影响睡眠,如果出现长期无缘由的失眠,且易惊醒,要警惕是否是心梗发作前的征兆。
4、手脚冰凉
手脚冰凉第一时间很多人会想到体寒,但若在睡前进行了泡脚等取暖措施后,仍然手脚冰凉,也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导致血液无法到达肢体末端,从而手脚冰凉。
预防心梗,先了解心梗的易患因素
要预防心梗的发生,首先要了解哪些人容易发生心梗,才能从发病源头上更好地控制病情的发生。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诊断标准,心梗的易患因素分为原发因素和诱发因素两大类。
一、原发因素
许多研究如吉林省大安市第一医院通过临床研究证实,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血栓性静脉炎、高胆固醇、风湿性心脏病等均是极易导致心梗的危险因素,而其中高血压是能够预测心梗发生的最有力指标。
二、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包括不良情绪,过量饮食、饮酒,过度劳累、吸烟、惊吓等等,而其中,身体和精神的负载过重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老年群体突发心梗的主要诱因。
因此,从上面的两大心梗易患因素我们可以看到,预防心梗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严格控制原发因素,并尽量避免诱发因素。主要包括:
1、平衡心态、控制情绪
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学会放松,保持心情稳定舒畅,不要过急过燥,避免情绪突然受到刺激。
2、戒烟戒酒
据国内相关资料显示,吸烟者的心梗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三倍,而饮酒容易导致高血压等其他病情的加重,加大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风险。
3、合理饮食
不要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要注意营养搭配,可适当多食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西红柿、元芙菊等,有利于预防血管硬化。
4、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对于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严格控制原有病情是预防心肌梗塞的基本措施。
5、适度运动,注意休息
不论年龄大小,每日保证一定的运动量对身体都是有益的,运动能够加快新陈代谢,预防各种疾病,但也要注意不要运动过度,劳累过度反而极易引发心梗哦。
参考文献:
1、军花:《浅析急性心肌梗塞死亡诱因的预防和护理》,2015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安乘:《急性心肌梗塞死亡诱因的预防和护理》,2015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3、刘剑颖、杜复、魏经汉等:《急性心肌梗塞易患因素的研究》,1994年,《中国心血管康复医学》。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