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很多人觉得城市呆不去,可以选择回农村。可是不管承认与否,现在很多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年轻人,哪怕现在城市生活有多么苟且,即使过年的时候也不愿回农村了。其实这是社会关系决定的,我们现在逐渐由过去的“乡土中国”走向“弱关系”社会,也就是说逐渐从熟人社会,逐渐走向陌生人的社会。看似多项的选择题,实际上是一道单选题,熟悉的“乡土中国”选项已经消失了。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乡土中国》中提出来的,乡土就是家乡故土,是哺育我们成长的地方。过去整个中国都是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农民辛勤劳作,我们是以吃饱穿暖为基本需求。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当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为习惯,这些习惯成为上千年来,中国社会的根基。
在以前上千年的社会当中,只要不发生大的天灾人祸,我们祖祖辈辈都会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老去,村子里的姓氏也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这些人没有出去过,而且也没有陌生人进来。因此对于我们的祖辈来说,没有什么比当下的稳定更为重要的了,因此重复也成为乡土的本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重复着上一代的生活模式,自给自足,安于现状,这也被称之为熟人社会。
想要形成这种熟人社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每个人要遵循上一代的生活模式,打理好自己的几亩地。当遇到农忙时节,就需要大家团结合作,一起开垦沟渠,一起灌溉农田,一起把庄稼收上来,大家需要充分合作。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多,一块同样大小的土地产出的粮食已经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召集大家去垦荒地,并且按照人口对土地的需求进行重新分配。这样一来,新的家庭,新的小团体就形成了,新的家庭慢慢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村落发展成了一个乡,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逐渐也都互相认识了。
常年的相处,彼此之间都是非常熟悉的,那么多年以来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就传袭了下来,通常这里不讲法律,只讲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比如父债子偿,前辈留下来的债务,无论子孙多少代,都要偿还。在这个熟人社会里,我们只讲规矩,不讲法理。
人际关系网
其实我们的社会是由无数关系网组成的,我们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然后不断向外辐射,然后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比如在熟人社会里,如果你要成亲,那么你另一半的亲戚朋友,就会加入到你的社会网络当中。你如果上学,那么多年的同学就会逐渐形成一个网络,整个网络像水里的涟漪一样,一层层向外扩散,最后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同时这些网络也有亲疏远近之分,比如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孩子,还有非直系亲属,比如丈夫、妻子、远房亲戚。但是这个关系网并不总是按照血缘关系来界定的,时常受到关系网当中核心人物的地位高低影响,就好像我们在撑开的一块布当中丢入一个钢球,其他均匀分布的弹珠都会滚向钢球的漩涡。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比如我们的关系网当中有一个位高权重之人,或者富贵之人,这些亲戚们就会绞尽脑汁,不管亲疏远近,都要扯上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一个村子也是如此,越是富有的人家,越有群众号召力,越是贫困的人家,越是人力单薄,就连婚丧嫁娶这种大事,来帮忙的人都会少得可怜。
而且我们会按照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来判定是非,比如一个人如果犯了大错,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件事情的对与错,而是关系的亲疏远近,我是否要包庇他或者帮他隐瞒过去,如果这个人和我没有任何交集,那么他就会面临严酷的惩罚。
因此在我们古代社会,婚姻不是感情的产物,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夫妻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生育的目的,还有拓展社会关系的功能。合作顺利,两个家族都能够和气生财,合作不好,甚至会出现群体性斗殴。
即将到来的弱关系社会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在越来越大的城市当中,我们彼此之间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可能你昨天刚知道姓名的同事,今天他就离职了,在这个剧烈变动的社会当中,人情的因素被削弱了,而我们每个人还都处在越来越复杂、多元,也越来越活跃的关系网络中。
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我们找工作的过程中,家庭背景、出生地等因素对个人职业发展影响没有那么重要了。我们的工作通常是一些偶然因素促成的,比如偶然遇到一个人,他随口告诉你一个工作信息,或者是某一次聚会当中,刚好有个人谈起了他们那儿有一个合适的职位等等。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关系网,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格兰诺维特
那么这些运气从哪儿来的呢?在上个世纪70年代,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弱关系这个概念,他认为我们的社会关系并不是主动选择的,或者说长期维持的,而是在不经意间建立的。
格兰诺维特认人的社会关系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如何分辨强关系与弱关系呢?分别是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还有互惠交换,如果认识的时间长,并且彼此之间互动频率高,而且彼此之间经常互相帮助,那么这样的关系就是强关系,相反那些认识时间短,几乎没有互动的关系,称之为弱关系。如果更加形象一点,那就是在乡村与城市,乡村当中都是经常往来的亲戚朋友,而城市当中所面对的大都是陌生人。
格兰诺维特认为,弱关系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帮助人们接触新的事物,而且还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很多人找工作,会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这种依靠熟人关系找工作,或许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薪水和待遇都不会太好,工作满意度也不是很高,如果通过弱关系找到的工作往往都能够比熟人关系的要好一些。
我们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首先,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想要找到对方,并且进一步了解对方,但通过大众渠道能传递信息是有限的,而且城市越大、社会越复杂,这种信息传递的难度就越高。每一个人身边,关系亲密的朋友、家人,数量是有限的,但弱关系却可以有很多。
因为弱关系只是有那么一点点联系的人,维护关系的成本比较低,而且这样的关系建立起来也很容易。弱关系的数量和触达的范围是成倍增加的,相应的,你获取工作信息的概率当然也就大大增加了。
何止找工作,企业招聘也一样。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做“内推”,就是内部推荐的意思。老板们都喜欢通过老员工推荐的方式,来招聘新员工。原因很简单,员工既然在一家公司工作,那么他是不敢糊弄老板的,推荐的人一定知根知底、非常可靠。新员工入职以后,老员工也觉得有义务帮助他融入这家公司。自己介绍进来的人如果出了事,那还了得,面子上是挂不住的。
其次,通过亲戚朋友这种强关系获得工作的机会,会更少。在强关系当中,彼此之间的圈子高度融合,很多信息看上去有用,实际上都是雷同的,只有差异性才能获得稀缺性。在弱关系当中,经常能够跨阶层,跨群体传播,远远超过强关系所接触的领域。
我们现在回家过年的时候,虽然亲戚朋友聚在一起能够聊一些小时候的事情,或者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这些信息或许能够拉近大家彼此之间的情感,但是如果从信息沟通角度来看,这种信息的质量是非常差的。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只有异质性才是信息沟通的真正有效基础,可以有效扩大信息视野。因此无论是完全陌生的信息,还是亲戚朋友之间的强关系,都没有弱关系所带来的帮助大。
结束语
过去在村子里,那些长者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他们会按照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来维护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你如果想在村子里生存下去,必须通过这些强关系来扩展你的关系网络。可是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发生了变化,年轻人来到了大城市,进入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当中弱关系对这些年轻人更加有利。
过去乡村之中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关系,这种熟人社会形成的强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反而造成了信息的冗余,也就是说,你认识的人,其实我也认识,这也意味着你不认识的人,我也不认识,这种社交圈是更为封闭、贫乏的。
这种底层结构的变化,也让我们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祖辈们所熟悉的熟人社会,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弱关系的陌生人社会。这让在城市当中生活多年的年轻人,回到农村之后无所适从。即使城市待不下去,也无法适应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