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一斤月饼才8角钱,六两粮票

2019-09-12   中国乡村美文

一个月饼的故事(散文)

中秋节又到了!

使我回忆起六十年代中期一个月饼的故事。

那是一九六五年,我考入定襄中学的第一个年头。那时候,每到秋收季节。学校就组织学生去农村帮助秋收。我们班20个男同学被分配在季庄公社的复兴村。距离县城40多里,在县界的最北边与原平县产梨区同川相隔不到一公里,但是有山阻隔。

复兴村背靠虎山地广人少。是我县贫困地区之一。当时有南山壵头,董家堰,北山龙湾,虎山,复兴村。为全具贫苦地区。主要是饮水非常困难。

当时大队长(现在叫村长)给我们介绍,全村一百个劳力,种植的二千二百多亩耕地,大部分是高粱。人均二十多亩地,由于土地贫瘠,加之高低不平,全部种植和收获依靠人工。而且村子里的水井只有一口深三十五丈(合一百多米)生产队派的二名社员用辘轳给打水。辘轳两头都吊着木桶这个上来,那个下去供村民饮用担水服务。村民不抬水时把放在附近的盛水槽里灌水为牲畜和羊饮用。(当时未通电)

在下乡收割的十五天中,我们分别被派到老乡家吃饭。由于庄稼多,收割采取用手挎小刀牵高粱穗子的办法。每人一把特制的小刀用绳子带在右手上,抓住高粱穗子稍一用力,穗子就被割下,左手拿住扔到箩头里面。

这种在地里生长的茭杆上牵穗子,我以前没见过,更没干过。在农民伯伯的手教手帮助下一上午就学会了。而且割不伤手,只是注意别让茭皮皮划破就行了。就这样我们年轻气盛,又有干劲受到了村里的表扬。这样早出晚归劳动了13天。原计划半个月。正好到了八月十四,学校给参加秋收的同学每人送来半斤月饼(二个)收到月饼后同学们迫不及待有的吃,有的吃一个,放一个往家拿。当我领到月饼后第一个就想到含辛如苦抚养我成人的姥姥,准备也想吃一个,往家拿一个。忽然又想到每天去吃饭的房东老大娘。当时老大娘六十岁左右,男人是生产队会计。我在她家吃饭,每天总想办法给我吃的好些。高梁面鱼鱼,黄米糕,喝些面条同学们聚在一块谈论各家的饭菜,数我吃的好。其它同学都很羡慕我。说我嘴上有福,其实是我遇到好大娘。

明天就要回去了。我想自己年龄小以后有吃的机会很多,就决定送给房东老大娘一个。当我把一个月饼(当时只值二角钱)送给老大娘时,感动的老大娘热泪盈眶推着双手说啥也不要,(那时一斤月饼才8角钱,六两粮票)我说大娘我己吃了一个,这个留给你,明天过十五我们就回去了。

其实当时由于国家商品匮乏,非农业人口过十五凭副食品供应证每人供应半斤。当时的月饼叫”节月饼”二油二糖,就是每斤白面上二两油二两糖。和我们现在的提江,自来红,郭杜林,翻毛,混糖月饼三油三糖四油三糖无法相比。只不过那时环保没有转基因一说。老大娘跟我说自从困难时期到现在,好几年没有吃到公家制作的月饼。那时候红糖也紧张,产妇凭大队证明到糖业烟酒公司批准才供给二斤。每年过八月十五自己用白面包上些红枣在锅里烤上些当月饼过节。

第二天回家的时候,房东老大娘给我装了一袋红枣,非要送给我。并嘱咐我以后有时间去看她。我说明年帮助秋收还来。

如今过去50多年了,每每想起这一个月饼,想起山区老大娘纯朴,善良,热情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我待如亲人。又想到由于交通不便,又有八百里横行大王滹沱河的阻隔。山高皇帝远,住在那里的老百姓生活太苦,太可怜了。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六八年毕业。再也没有去农村帮助收秋。

前年,夏季有一天,偶然碰到一位自称复兴村的村民,我问询了一下现状。他说七十年代初通了电,改革开放以来,能种树的地方都栽种上了果树等经济林,不能种树的山承包给四川人开出了大理石和矿产。新修了水泥路,全村村民住上了砖瓦房,吃水成了自来水,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荒山都承包给村民。农民收入也增加了再也不愁没人收获了!唯一令人担心的是年轻人不愿在村,村里的粮田还是全凭年龄大的老人老汉耕种,缺乏劳动力和新农村建设者。

当我把另一个月饼带回家,告诉姥姥给了房东老大娘一个的时候。姥姥直夸我"做的对!心存感恩是做人的基本标准,月饼虽小情深意重"。

一个小小的月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意。这是我原没想到的。但是姥姥”心存感恩"的教导鼓励了我的一生。

审阅:王克齐

简评: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以小见大,具有教育意义。

作者:樊仁旺,晋昌百姓,山西省定襄县人

编辑:赵一


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原创首发)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