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亲自揭秘新东方股权纠纷背后的掐架故事,值得借鉴

2020-01-12   股权管理之道


转自华一世纪公众号


在创业之初,由于资金、能力、资源等原因,很多创业者会选择合伙创业

6年前,随着电影《中国合伙人》的热映,俞敏洪当初创立新东方背后的故事被搬上大荧幕,被人们所熟知和热议。

电影讲述的是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时代相遇、相识、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终实现“中国式梦想”的热血故事。



但从后来俞敏洪在长江MBA十周年庆祝论坛上的演讲可以看出,实际上新东方的发展历程远没有荧幕那样和谐。

以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为主的合伙人之间其实股权纷争不断,相互掐架,硝烟四起。


奠定创始人地位

如何更好的奠定自己创始人地位,俞敏洪在长江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心得:

“所有的事情,比如成立一家公司,最好是你一个人开头先做,哪怕你先做一个月,做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奠定了创立公司的基础。”

俞敏洪当年在创立新东方时,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与徐小平、王强一起合伙创业的话,可以预想得到最后一定会出大问题

因为在大学时期,相对于其他俩人而言,俞敏洪看似“资历平平”。

当时徐小平是大学文化部长,王强是大学班长,并且他俩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在英语水平、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都比俞敏洪强。



但最后为什么是俞敏洪变成了他们三个人中的“头”?

首先是因为俞敏洪独自创立新东方,并经营了五年才去国外邀请徐小平、王强加入,所以他是学校的唯一创始人。

其次,是因为俞敏洪拥有自己的“护城河”,他擅长和地方及政府打交道,徐小平和王强在这点上是远不及俞敏洪。

“如果未来创业,要拉朋友一起干的话,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你在这些人心目中已经奠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位置。”

奠定自己创始人地位,这是俞敏洪在论坛上多次分享的一个心得。

设立合伙人架构

“多人合伙经营公司时,起步阶段很容易出现不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规范,大家相互抢的是面子,而不是抢着该怎么做事情。”

俞敏洪在论坛上分享了另一个合伙创业时常见的痛。


与大多数合伙创业的人一样,新东方一开始想得很简单,认为三个人一起合伙,每人拿33%的股份,合起来刚好变成100%。

这种分配方式看似公平,但时间一长就会暴露出诸多问题。

新东方三人合伙经营了一年后,他们发现有的人干活多,有的人干活少,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必须制定出一套完整考评机制,量化合伙人及合伙人之外的人如何确认各自的业绩。

其实新东方刚开始三人所谓的合伙,有点类似于包产到户

他们只是把新东方分成了几个板块,比如王强做口语,徐小平做出国咨询,俞敏洪做考试,最后也是各拿各的钱。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精华落地班》课程讲学现场


就如何将松散的合伙制度转变成一个严格股份结构的过程中,新东方面临了很多严峻挑战。

第一,每个人到底占多少股份合理?

这个问题消耗了新东方内部的很多精力,因为除了王强和徐小平以外,还有很多对新东方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核心员工

最后,新东方划分了11位原始股东,但这11个人各拿多少股份,又是一个大问题。

《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精华落地班》课程讲学现场


第二,股份问题解决后,各自担任什么职位合适?

之前确定了俞敏洪在新东方一把手的位置,那这二把手由谁来担任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徐小平和王强谁也不服谁,相互拉锯了许久

为了解决设立合伙架构的问题,新东方大概花了4年的时间。虽然过程艰辛,但庆幸最后的结果是好的,新东方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股份制公司。


给企业家的3个启示

启示一:

用10%的代持股份,吸引公司第二代管理者(即预留股东期权池,期权池的比例推荐是10%~15%)


当初在分股份时,俞敏洪被分到了55%,他凭借自己的长远目光,为新东方未来的发展铺了块垫脚石。

俞敏洪当时很大度地拿出10%作为自己代持股份。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新东方需要用这10%的股份吸引更多的后续人才。只有不断有人才涌入,公司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在华一世纪《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精华落地班》课程现场上,导师们常说:“栽下梧桐树,方能吸引金凤凰”。

最后事实证明,俞敏洪确实通过10%的代持股份吸引到了新东方第二代管理者。



启示二:

合理的股份增发机制,让多劳的人权利不断增加

新东方在上市之前并没有增发股权,因为俞敏洪预留的10%正好在公司上市前用完。

在新东方上市之后,俞敏洪每年都会申请期权,发给能力卓越、贡献突出的员工。如果薪酬是对于员工当下付出的回报,那么期权则是对于员工未来表现的激励。

其实合伙制企业也好,创业型公司也好,一开始想要设立一个股权激励机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公司增资扩股必须通过股东大会特别决议,需经过2/3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增加的注册资本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验资,同时变更公司章程,并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手续。

公司实际要有一套机制,既可以让合伙人不散,也可以让内部付出的人在公司的权力不断增加,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组织。



启示三:

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善用不同的人

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知人善任”也是一项能力

俞敏洪善于在新东方不同的发展阶段,任用不同的人。

在新东方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俞敏洪用的都是家族成员。因为家族成员的人工成本不高,比如俞敏洪自己的姐夫,他老婆的姐夫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公司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公司财务是否规范。管他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新东方需要引入王强、徐小平这类的留学生,公司需要搭建一个现代化的结构

而起初那些文化水平不够、管理经验不足的家族成员如果继续留任公司,势必会引起其他人员的不满,最终阻碍公司的发展

这时的俞敏洪就需要将家族成员“清理”出新东方,但这不意味着就是过河拆桥。

在“清理”过程中,俞敏洪都给家族成员、农民兄弟一次性支付了一笔可观的赔偿,以及给了一些股票

亲兄弟都得明算账,为了避免日后出现利益之争,最终闹得不欢而散,在合伙创业之初,如何设置一套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就成为了重点和难点。

股权激励大系统,切莫个人瞎推敲。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股权激励落地,就找华一世纪

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点赞转发加关注,或点击了解更多学习成长。

2.如果喜欢股权和管理知识,请关注本头条号相关文章。

3.关注后私信回复“666”,可以为您提供股权咨询服务,并且有机会获得《股权结构设计方案》、《公司股东进入与退出机制》、《股权融资协议》和《股东合作协议书》等股权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