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湖南的古城,大多数人会想起的凤凰古城。
其实在湘西,还有一座有着更为悠久历史的古镇,而且也曾经名扬天下。
01王昌龄与黔阳古城
你知道人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吗?如果不知道这个人,或许你听过他写的诗歌,“洛阳亲友如想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诗,恐怕无人不晓。
因被为贬龙标县尉,王昌龄也被称作王龙标,而龙标即今天的黔阳古城所在地区。
今天的黔阳古城因王昌龄而闻名,黔阳古城的核心景点“芙蓉楼”,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唐风宋韵,巧夺天工。
02 有着2000多年历史
坐落于沅水上游,三面环水,黔阳古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
自汉以来,各朝均在此设立县治,汉立镡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唐代易名龙标县,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阳县。
03 被誉为“江南古建筑博物馆”
黔阳古城被誉为“江南古建筑博物馆”。
黔阳古城以明清建筑为主,建筑大多就地取材,并融合了本地侗族和苗族的建筑特色,至今保存下来的有芙蓉楼、南正街、钟鼓楼等。
黔城也有很多古老的庙宇,现在尚存的有万寿宫、先龙坛、文庙等。
这些建筑,有的雕梁画栋,有的精致淡雅,有的飞檐翘角,堪称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钟鼓楼
钟鼓楼,坐落在黔阳的古龙标山普明寺内,最早建于宋熙宁中(公元1071年),明代正统年间毁于战火,后又重修,到了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才铸钟放置在楼上。
顺着旋梯而上,站在钟鼓楼上,抚摸着红色的木栏,极目远眺,龙标十二景全部收入眼底。
游览钟鼓楼,一定要看看附近的千年铁树和古樟树,它们也是古城历史的见证者之一。
节孝祠
节孝祠是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黔阳古城的节孝坊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为“工”字形窨子屋。
民国时曾为国民党县党部,戴笠临时公馆,《黔阳民报》社旧址等,进门左边厢房为抗战时期戴笠在黔阳古城办军统特训班时的临时居所。
现祠内还陈列着陈志明先生收藏的根艺、赏石、古玩等1200余件作品。
随着时间的变迁,屋子曾作为各不相同的用处,见证了人们的来来去去,走在其间,不得不感慨万千。
然翔园
然翔园,前身为民国豪绅胡本焯的故居,现址由侗族艺人杨汉明新建,是一个民俗展厅,主要以根雕和上古巫面具傩为主题。还收藏有众多侗族特色的物件,如劳动工具、契约等。
芙蓉楼
到黔阳古城,自然最不可错过的便是芙蓉楼。
这座因王昌龄的诗而出名的楼,风格古朴,细节处却精雕细刻,木雕堪称堪称一绝。
门口书有对联:“天地大离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艳色,百年人事尽如花”,对联出自晚清黔阳县举人陈柄卓之手,在外为官50多年,告老还乡后在芙蓉楼撰此联感叹人生。
龙标胜迹门
龙标胜迹门,清代晚期修建,也称为“三绝门”,是芙蓉楼园区的老大门。
为什么被称为“三绝门”呢?
首先,一绝是门坊上的泥塑画。采用“堆塑”工艺,绘王少伯送客图和四季图,画面栩栩如生,世所罕见。
第二绝,牌坊倾斜而不倒。牌坊高达三丈多,向着临河一侧倾斜了两尺多而不倒,据专家考证,倾斜度已超过了意大利比萨斜塔。
最后,第三绝则是门楣正中放置的指南针,平常指南针上北下南,这个指南针则是上南下北,至今仍是一个谜。
站在龙标胜迹门前,仔细欣赏,不管是精湛的堆塑工艺,还是奇特的设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南正街
古城青石板街道纵横交错,主要有九街十八巷,而南正街则是主要街道之一。于道光十八年(1838)修建,近二十年来,众多电影或电视剧在此拍摄,如《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恰同学少年》等。
中正门楼
中正门,是黔阳古城保存最完整的一个老城门。
原有城墙明朝前为土墙,明清年间多次复修,现为红砂石垒砌的拱门。
1938年,蒋介石亲临视察戴笠军统特训班,在西门城楼上题写了“高瞻远瞩”匾额。戴笠撰写碑文,并将西门改为“中正门”。
万寿宫
黔阳万寿宫,也称“江西会馆”,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是当年江西商人捐资修建而成。
万寿宫为桶形窨子屋,头门以青石作方形石柱,室内有旧式戏楼,正殿东西两侧分别是财神殿和观音殿。
出门便可见沅水东流,青石码头连接沅水。
04 吃在黔阳古城
正如每一座都有其独特的风景,每一座城都有它独特的味道。
在黔阳古城,这些美食你得尝尝。
游氏春卷
自制手工面皮,裹上香干粒、米粉、肉末、时令蔬菜及祖传香料,油炸捞起,松脆可口。其中,游氏春卷最有名。
荠菜蛋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黔阳古城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风俗,而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民间传说为驱风辟邪之用。
猪血丸子
猪血丸子是当地的过年特色菜品,过年时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会准备,有着悠久的传统。豆腐配以适量的猪血和猪肉制作成,称为金钱丸,味道非常美味。
走在青石街道纵横的古城,充满着生活气息的老屋,鲜活而真实。
记载着千年时光的古城里,嬉戏的小孩,闲谈的老人,忙碌的小吃店主……仿佛时间在这儿也慢了下来。
一抹斜阳下,独立码头,看着在沅、潕水在此汇流,有种壮丽之感。一千多年前,王龙标是否也在江边欣赏过这样的美景呢?
当年沈从文先生游历沅水上游的几个县,在此留下了“在外读书做事的人甚多”的感慨。
其实,不管是风尘仆仆的归人,还是匆匆一瞥的过客,黔阳古城都在这儿静静地守候,一如时光里飞逝的两千多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