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时期,整个朝廷的兵力达到180万,永乐年间更是达到280万,即使兵力最少的万历年间也有120万人,这么多的兵力怎么会被清朝给打败了呢?要知道当时满清入关的时候,整个兵力也不过18万人,除了李自成起义、吴三桂叛逃这些偶然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满清的汉化,大量任用汉人,熟悉汉人的文化,汉人的制度,吸引更多的汉人加入。同时运用儒家一套文化制度体系,迅速掌控儒家的意识形态,掌握了正统地位,从而统治中原280多年。
满人汉化
明朝为了加强边防,无论是关内的防务还是关外的防务,都由军户来担任,后期这些军人的粮草也不再是由国家统一运送,采用“盐引”的制度,利用商人们把粮草运送的到边境,换取盐引,这些商人拿着盐引,在产盐区去兑换食盐,进行售卖。从春秋战国,食盐一直是国家垄断专营,因此利润非常高,很多商人依靠贩卖食盐大发横财。
其中山西晋商就是这样一批商人,他们也是最早与女真等少数民族打交道的商人。这些晋商不仅仅为满清提供情报支持,让满清对明朝的行政机制、边境政策非常熟悉,而且还为满清提供财力支持,清朝入关之后,同样给予晋商超额回报。
明朝关外边境的军户大量逃离,而留下的只有贸易往来的商人。在努尔哈赤建立早期八旗的时候就有近5万户的汉人,他们有些与满族的贵族通婚,其中康熙母亲就有汉族的血统;有些成为了满人的奴隶,被叫着“包衣”,和蒙古奴隶制度相似,包衣是每个家庭的私有财产,曹雪芹的祖上就是清朝的包衣。
但是努尔哈赤对女真的汉化却非常在意,因此把汉人当作屠杀,奴役的对象。到了皇太极时期,对汉人政策有所转变,而且为了制衡女真宗亲贵族的势力,引进科举制度,从汉人当中选拔了近200名官员。
女真仿效明朝建立六部,并且将六部置于八旗之上,因此女真就初步引入了汉人的政治制度。1629年,当皇太极占领北京之后,他亲眼目睹了汉人社会生活方式,要求“就学者既众,我等将成礼仪之邦。”,开始读汉人的《资治通鉴》等书。
同时皇太极也清楚,如果过度汉化,这些清朝人可能失去了战斗精神,就像先辈金朝一样,在汉化以后完全堕落,战斗力直线下降。皇太极要求满族这些亲王,贝勒爷不能学习汉族人的宽袍,而且也不能蓄头发,以方便马上骑射,穿戴盔甲。
汉人绿营的崛起
清军入关之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包括前期吸纳的汉族人,军队人数也没有超过18万,如果算上驻防的这些军人,能够入关的军人更少。这样的军力在面对李自成的残部以及南明政权,还有各地方的军阀武装,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满清就整编了明朝的军队,并把这支军队称为绿营兵。当然打仗的过程中,八旗兵还是绝对的主力,但是面对幅员辽阔的疆域以及四处崛起的军阀,八旗军往往是疲于奔命。针对这一情况,皇太极不得不大量招募汉人军队,并且编入绿营当中。
到了顺治时期,整个绿营的兵力已经达到80万,而且在攻打南明政权以及进攻西南地区的时候,成为绝对主力。这些满族骑兵以及蒙古骑兵,发挥不了他们骑兵的优势,尤其西南的丘陵地带,丛林当中,非常不适合骑兵作战。
并且当时绿营当中有一支火枪队,这支火枪队配备了葡萄牙的火绳枪,俗称鸟铳,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除了鸟铳之外,这支绿营在明朝时期还引进了口径130毫米的红夷大炮,还有小型的弗朗机炮,在早期与努尔哈赤战斗中,就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依靠海军力量,打算偷袭南京,在这次战斗中,就是汉人组成绿营成功击退了郑成功。从此郑成功再也没有组织有效的进攻,退守台湾,反清复明也失去了主心骨,推翻清朝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
这些汉人军队组成的绿营,不但在特定战场、武器上有优势,他们的综合战斗力也很快超过当时的八旗。康熙十三年,在平定三藩的岳阳之战当中,当时让八旗部队去切断吴三桂的水路粮道,但是八旗不适应水上作战,百般推诿。后来让八旗攻城的时候,结果这批八旗军人也不敢冲锋。后来满族人摸索出了一个战术,那就是让汉人的绿营打先锋,八旗跟在后面。
其实很简单,八旗在进入中原之后,慢慢腐化堕落,战斗力不断下降。到了长江以南之后,八旗更是难以适应南方的天气,成了汉人绿营的点缀。比如在乾隆五十二年,镇压台湾林爽起义,参加的八旗兵不到100人,后来一系类战斗中,也是以绿营为主力。
汉人绿营的衰落
在康熙乾隆年间,当时清朝绿营的兵力在60万左右,而八旗不到20万,虽然满清在不断的汉化,但是时刻没有忘记提防汉人,提防绿营,那么清朝是如何限制绿营呢?
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把各地方驻防的绿营分拆成小的建制,比如四川驻防的一个绿营,按照编制是1万人,后来康熙朝把这些绿营部队分拆为4个小的军事单位。另外把重点的防务工作交付给了八旗,绿营只能用来维护本地治安的工作,从分配任务上限制绿营。发展到后来,绿营还有护送漕运、看守黄陵、抗洪防灾等职责,类似于今天的工程兵,不但要修建道路,而且还要维护河堤码头等工作。
不仅如此,还在武器上也限制绿营,尤其是火器上。每个八旗都有一个火器营,而绿营却不设这个编制。雍正年间,兵部改革了全国军队的武器编制,规定绿营兵一律以鸟枪、弓箭、藤牌为主要武器,以前手里拿长枪、大刀、三眼铳的步兵,都改拿鸟枪了。这样的鸟枪兵大致占绿营兵力的50%。
这些都不是绿营衰落的主要原因,绿营的衰落还与当时清朝白银外流有关。中国本土的银矿非常少,主要分布在云南,更多的是依赖进口。当时主要进口来自东南亚、日本,还有西班牙。所以清政府的白银是不受控制的。
在18世纪初期,欧洲各国的白银是流入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银对金的比价比较高,同等的白银在清朝能够购买更多的东西,因此很多欧洲商人把墨西哥的白银输送到中国。但是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而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纷纷起义,导致输入中国的白银减少。
而且随着鸦片在中国的销售,大量白银流出,从而导致了清政府实际薪饷缩水,很多士兵的工资用铜钱来支付,当时铜钱与银子的官方比价是1000:1,但是实际汇价达到2500:1,当时八旗兵几乎都发不出兵饷,更不用说汉人的绿营了。
汉人勇营的崛起
勇营是指招募的乡勇,地方上为了应对白莲教起义设立的,朝廷的八旗、绿营发不出薪水,战斗力下降,所以只能依靠本地的乡勇。乡勇和绿营有什么差别呢?其中最本质的差别就是,绿营是朝廷的军队,而乡勇是地方上的部队,而且乡勇兵饷比较低,养这样一支队伍可以节省很多钱。
当时绿营管理制度上,也限制了其发展。当时满清为了限制汉人军队,所以招收每个绿营兵都需要兵部核查,而且手续繁杂,批下来已经猴年马月了,所以从手续上根本无法获得审批。另外这些乡勇保护的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作战自然英勇。
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各地把本应该分给绿营的钱,都挪用征集乡勇了,而绿营又发不出薪水,也慢慢就被淘汰了。比如在太平天国时期,安徽、浙江、江苏等省份绿营已经没有建制。当时很多省份拖欠绿营的薪水都已经达到5年以上,因此很多地方的绿营都只是挂个虚名。
绿营因为兵权属于朝廷,军饷、粮草、调度等都掌握在朝廷手中,即使很小的兵力调动也都需要朝廷批准,将领领兵之后,兵不随着将领走,这就导致了兵不认识将,将不熟悉兵,所以战斗力下降。而勇营当中,军人都是逐级招募的,只对上一级将领负责,将领到哪儿,士兵就到哪儿,几乎成为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朝廷完全掌控不了。
这些地方上的将帅,获得了总督、巡抚的地位,他们不但拥有兵权,而且还掌握了地方上的财政、民政的事务。其中的代表就是曾国藩的湘军,以及李鸿章的淮军,但是这些依靠募兵征集而来的汉人军队,几乎为了钱打仗,没有任何荣誉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就到处抢劫。在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的淮军在朝鲜和土匪没有两样,因此朝鲜百姓对淮军评价也很差。
因此在甲午战争时期,老百姓认为军队就是土匪,没有觉得战争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当时有句俗语“匪来如梳,兵来如篦”,意思是土匪来了像梳子一样,把老百姓的财产搜刮一遍;而这些军人来了,就像篦子一样,比梳子更密地再梳一遍。这些当兵的比土匪还要厉害,民众没有国家的概念,士兵又比土匪还可怕,当时的清朝当然打不过洋人了。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清朝,能确立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并且把中国传统的帝制模式推向一个新的顶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汉化,充分利用汉人的力量。但是清朝末年,外敌入侵,却对汉人乡勇失去了控制,从而进一步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参考资料:
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
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如转载请联系:pldbxs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