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亚方舟停靠的地方,感受亚美尼亚人的情怀

2019-08-13   乐途旅游网

诺亚方舟的故事出自《圣经?创世纪》,根据上帝的旨意,在毁灭人类的大洪水中,诺亚带着妻儿和百兽登上诺亚方舟。圣经写道:“过了一百五十天,水就渐消。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亚拉腊山(Ararat)位居何方?它就坐落在亚洲西部亚美尼亚与土耳其两国交界的地方。

因此,亚美尼亚人郑重地把诺亚方舟和亚拉腊山请上了国徽,居于盾徽正中的小盾上,周围的四组图案代表历史上的四个王朝,象征悠久的历史,再往外,是雄鹰和狮子支撑着盾徽。

1.远眺亚拉腊山

在“圣矛修道院”,听安详温暖的古老圣歌

从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Yerevan)向东北方向,大巴车一直在起伏的丘陵地带行驶,初夏时节,艳阳高照,空气干燥。大约走了40千米,来到一座绿色环绕的山谷,亚美尼亚的世界文化遗产格加尔德(Geghard)修道院就坐落在山坡上。

格加尔德在亚美尼亚语中是“矛”的意思,据说刺向耶稣胸膛的矛尖曾被秘密带到此地,保存了500年,后又转存圣城瓦加尔沙帕特(Vagharshapat)的埃奇米阿津(Echmiatsin)大教堂。所以,可以理解为这里是“圣矛修道院”。

2.格加尔德修道院外景

3.教堂内的烛光

据说宗教先驱格列高列(Gregory)的父亲杀了国王科夫罗夫二世(Khosrov II),父亲和全家被处决,只有幼年的他幸免于难,远避他乡,被一位主教抚养长大。成年后冒险返回故土,替父亲赎罪,试图说服科夫罗夫的儿子国王梯里达底三世(Tiridates III)皈依基督教,被国王关在地牢13年,坚决不肯放弃信仰。终于感化了国王,决定将基督教定为亚美尼亚的国教。时间在公元301年,亚美尼亚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比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还早12年。100余年后的405年,梅斯罗布(Mesopus)发明独特的亚美尼亚字母,用来翻译圣经。

4.浮雕:格列高列与国王

格加尔德修道院最早可追溯到4世纪,格列高列在此修行,但早期建筑因时间久远已荡然无存,我们目前看到的建筑最早是12世纪的,距今已八九百年。主要建筑是主教堂、两个岩洞教堂和一个王公陵寝,还有在山崖上开凿的洞窟和密室,环绕建筑群修建了围墙。

以一个建筑和宗教的外行人眼光,感觉在西欧看的基督教教堂与这里的教堂风格似乎很不一样,其一,前者不论哥特、巴洛克等风格,都十分高挑,尤其是塔尖更是一剑突起,直刺云天,凸显天堂的高远;而这里塔尖与其他建筑物的屋顶没有那么大的高差,则显得平和了不少,也平易近人了不少。其二,前者内部装饰多较华丽,巨大的彩色花玻璃雕刻几乎是标配,建筑石雕也多精美繁复;而这里的内部装饰则朴素朴实得多,没有彩色花玻璃,建筑石雕更多透着粗犷、疏朗。不知这是否说明,这里保留的是基督教文化的早期特色?

5.这里塔尖与屋顶没有太大高差

6.教堂内的吊灯

我们的美女导游露西,今年25岁,研究生学历,专业是东方研究和汉学,中文是在亚美尼亚的俄罗斯大学学了4年,又到中国的南京大学留学一年,应属女学霸了。但牛仔裤T恤衫掩不住古典的美丽,知性中又饱含温柔。她告诉我们,她就是在这里接受的洗礼,而且非常感谢她的父母,不是在她幼年时,而是在她17岁已懂事后为她施行洗礼,认为对她的人生有重大影响。这让我们这些来自非宗教传统国家的人,增加了对他们信仰的感性认识。

7.在露西接受洗礼的教堂前与她合影

最惊艳的是,在朴素得甚至可说简陋的岩洞教堂,听到了宛若天籁之音的女声合唱。五位教堂女歌手,身穿一样的土黄底色缠枝花纹图案长裙,围成一个圆圈,无伴奏清唱。音质浑厚而圆润,和声优美而丰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分明能体会出安详和温暖。阳光从顶部的圆窗倾泻下来,圣洁的氛围美妙而令人陶醉。看来,音乐是能跨越语言和文化被人感受的,我们的理解真是没错。露西告诉我,她们唱的是一首亚美尼亚的古老圣歌,内容是歌颂阳光的。

Video Player

00:00

古老圣歌团友高老师拍摄

忧伤的嘟嘟克,颠沛流离的苦难民族

从首都埃里温到塞凡(Svan)湖,有大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在长途拉车的过程中,应我们的要求,露西放了不少本土音乐,给我们打开又一个了解亚美尼亚的窗口。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嘟嘟克(duduk)音乐。

嘟嘟克学名叫杏木双簧管,有些像中国的竖笛,网上商家就称为嘟嘟克笛,是由杏木制成的管乐器。但不像中国笛子直接对着孔吹,而是通过木质簧片吹的。正面有八个孔,背面有一个拇指孔。嘟嘟克有四种型号,长度由24厘米至40厘米不等,可以吹奏1至3或1至4个八度。而且与中国笛子多用作独奏或伴奏不同,嘟嘟克的主要演奏形式是二重奏。嘟嘟克的曲调悠扬婉转,旋律舒缓凄美,即便是第一次听到的人,分明都能品出其中的压抑与忧伤,空灵与苍凉。说实话,听得我眼泪都要掉下了。

Video Player

亚美尼亚嘟嘟克音乐

为什么会是这样?还要从亚美尼亚多灾多难、颠沛流离的历史说起。

历史上亚美尼亚人的家园比现在大12倍,号称从地中海到里海。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亚美尼亚境内建立了奴隶制的乌拉杜国。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3世纪,阿凯米尼德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亚美尼亚,建立大亚美尼亚国。在此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两次遭到土耳其和波斯的瓜分。1828年,沙皇俄国将东亚美尼亚收入自己版图。1920年,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不久即加入苏联。1991年经全民公决,亚美尼亚共和国宣布独立。

8.世界文化遗产哈巴特历史建筑群的钟楼

11世纪起,许多亚美尼亚人就被迫离开祖国,流落他乡。而他们最深重的灾难,当属上世纪早期奥斯曼土耳其的“亚美尼亚大屠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亚美尼亚人掀起要求解放、自治的斗争。1915年4月24日,伊斯坦布尔的650名亚美尼亚政治文化精英,被奥斯曼土耳其政府逮捕、处决,由此开始大规模的屠杀和迫害。大批亚美尼亚人被驱赶到荒漠、押运到集中营。这种“种族灭绝”行动持续8年,造成150万人死亡,80万人沦为难民,流落到世界各地。

然而,大屠杀成了只被一方提起的公案,土耳其方面一直予以否认,说这是在奥斯曼帝国崩溃过程中发生的,是内战和混乱造成,而非有预谋有组织的屠杀。为此,两国至今没有建交,土耳其要求加入欧盟的努力迟迟不能实现,在此事上遭受西方国家谴责是重要原因之一。

9.哈巴特历史建筑群石质藻顶

亚美尼亚是个艺术人才辈出、艺术传统深厚的民族,我们还听了古老情歌德尔•亚曼(Dle yaman),由作曲家、现代亚美尼亚古典音乐创始人科米塔斯(Komitas)搜集整理,大屠杀后成为最能代表亚美尼亚灵魂的民歌,被传唱到世界各地。而它却未能拯救科米塔斯本人的灵魂,他在亲历大屠杀后不幸罹患精神分裂症。还听了阿兹纳夫尔(Aznavour)的歌曲,他的父母大屠杀时出逃法国,他1924年生于巴黎,是法籍亚美尼亚裔歌唱家、作曲家、诗人,全球唱片销量超1亿张。2018年,他以94岁高龄离世,法国为他举行国葬。当然,还有上世纪50年代就被中国人熟知的《马刀舞曲》,作者、著名音乐家哈恰图良(Khatchaturian)也是亚美尼亚人。

10.科米塔斯油画像

11.亚美尼亚纸钞上的哈恰图良头像,取自网络

塞凡湖据称是全球最大的高海拔淡水湖,最深的淡水湖,被誉为“高加索明镜”。游艇行驶在湖面上,湖水湛蓝,远处有依稀可辨的雪山,近处山顶有古老的修道院,景色极佳,但心情有些沉重。

12.塞凡湖边的古老修道院

世间的十字架石和心中的亚拉腊山,人们把他们比作犹太人

有人把亚美尼亚比作高加索的以色列,把亚美尼亚人比作犹太人。感觉这个比喻有些道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亚美尼亚人的情怀。

首先,这个国家三面被伊斯兰国家围绕、千余年历史中被异族分割和统治,但坚守基督教信仰,宗教感很强烈、宗教信仰很执着;其次,在历次战乱特别是一战期间的大屠杀中,有大量亚美尼亚人流亡国外,造成现在国外移民比国内人口要多的局面(国内近300万人,国外有600万人)。而且他们在欧美社会中积极发声,形成令人不可忽视的“院外活动集团”,从而影响所在国对母国政策的制定。再次,他们珍视文化,重视教育,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13.亚美尼亚铜制器皿

亚美尼亚的另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那就是十字架石的象征与工艺。第一次见到十字架石,是在格加尔德修道院。沿着30度的坡道往院门口走,只见坡道旁立着好几座1米5左右的石碑,每座中都有装饰性的十字雕刻图案,周围配有人物、植物、动物和几何图案等,雕刻非常精美、细致,石材就是附近山上的彩色凝灰岩。在以后的参观中,各处都见到这种十字架石,方知它与亚美尼亚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14.十字架石

在亚美尼亚,十字架石是沟通人神的载体。人们相信它有超凡的能力,能够拯救人的灵魂,象征胜利、长寿、纪念与和解,等等。一般在用凿子、锤子等工具雕刻完成后,还要用细砂纸打磨,用石灰、粘土等弥合裂隙,并刷上涂料。竖起十字架石,需要通过宗教仪式。往往是一场小型的立石仪式,给十字架石涂上油并进行祝福,就此完成从普通到神圣的转换。

15.哈巴特历史建筑群内部的古朴石柱

在行车途中,露西带我们来到一处观景台,眺望亚拉腊圣山。虽是初夏时节,可这里的草地不知为何,不是碧绿而是黄绿色;虽然能见度不好,圣山影影绰绰连轮廓都看不太清,但从一片开阔的田野丘陵望去,还是可窥其高度和气势。有种辽阔、苍茫的况味。露西说,她和在IT业工作的弟弟已约定,近年一定要去登一次圣山。

衷心祝愿露西的朝圣行程早日实现。

16.斑驳的壁画和文字

17.格加尔德修道院山崖上的洞窟和密室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亚美尼亚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晨钟乐游 发布:201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