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喜玲
善解童贞广东深圳站讲师
善解童贞云学院高级班毕业生
一、
对“自我”的初步理解
2019年8月在善解童贞云学院高级班学习青春期主题时,我负责讲解了“行为自主”的内容,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行为自主,有做决策并且坚决执行的能力,才能真正走向“自我”:
选择成为怎样的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然就变成父母或他人要求做的人。
劳伦斯·斯坦伯格在《青少年心理学》(第10版)上写道:
在当代社会,青春期是关于学业、工作、交往和未来决策的关键时期。面对这些决定社会地位的问题比问他们是谁和他们将到哪里去要更能激发青少年的思考。
在生命中的这一阶段,青少年必须就教育和对他人的承诺做出重要的决定,而且思考这些问题促使他们更多地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什么事情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以及“我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我”跟青春期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如果青少年在试着独立地想成为那个“自己”时,与父母有不一样的感受和观点时,或者做违背父母意愿的决定时,却被冠以“叛逆”之名,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时,“自我”是成长不起来的。
二、
“自我”的四个层次
2020年3-4月份在善解童贞云学院初级班的助教工作中,胡萍老师谈到了“自我”的四个层次,让我对“自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我”的第一个层次:没有找到“自我”。
这样的人在生理上已经成年了,但心理上并没有成年。
胡萍老师比喻“自我”是一个从小建构的“金字塔”。我明白了父母从小对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默默地建构了“自我”的根基,而不是从青春期才开始建构的,这个根基是什么呢?胡萍老师指出是:独立、自主、自强。
心理学家Bowen(1976)强调:
“家庭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协助成员的个体化——也就是找到自我,以及为个体提供一种稳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简单来说,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会让人同时体验到归属感与独立性。”
这正说明了为什么父母只给孩子爱是不够的,还要帮助孩子做到独立、自主、自强。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始终只能是父母意志的接收方——父母决定我的一切,孩子就不会逐渐感受到“我”的位置和边界的存在,那就容易在长大后表现出很低的自我分化水平。
所以,精神安全感的建构过程其实就是一步步把孩子推向独立、自主、自强的过程,让孩子在父母的爱、陪伴、交流、接纳中,找到“自我”。
“自我”的第二个层次是:找到自己内心需求,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不纠结自己。
胡萍老师特别提到:要把“自我”装在心里,才能真正有“自我”。
“自我”的第三个层次是把家庭放在心里,用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让家里人过得更好。
这是“自我”对家人的影响,也是“自我价值”在家庭里的体现,而自我价值在家庭里的体现,前提是把自己先做好。
“自我”的第四个层次是把国家和民族放在心里,有使命感,努力去改变国家和民族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是“自我”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在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中,就是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这是人类最高的需求。
胡萍老师所讲的“自我”的四个层次是逐步递进的,心理学家Bowen所讲的自我分化对应这四个层次中的第一和第二个层次。
三、
从人物看“自我”的四个层次
胡萍老师指出每个人能做哪些事情,就看“自我”发展到哪个层次。
听完胡萍老师所讲的“自我”四个层次,再去看两部电影《性别为本》和《昂山素季》,我有了不一样的视角。
《性别为本》中的女主角鲁斯·巴德·金斯伯格在整个职业生涯里一直为平权、性别平等发声,1993年由当时美国总统任命为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进入最高法院的女性法官。
鲁斯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些?因为她是一个找到“自我”,并把“自我”装在心中的人。从影片中可以看到鲁斯虽然已经结婚并养育孩子,但她坚持在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院完成学业;虽然她已经成为罗格斯大学的法学教授,但她坚持要成为一名律师,于是她克服困难也要接下带有男性性别歧视的案件,并最终成功通过这个案件创造了一个先例。
鲁斯在成就“自我”时,也成就了她的家庭。当她的先生马丁·金斯伯格因为癌症影响学业时,鲁斯替他去上课,帮助先生完成学业,最终马丁成为美国最优秀的税务律师之一,也是乔治城大学法学院的教授。
15岁的女儿简坚持自己的想法,跟母亲起冲突时,母亲用行动让女儿看到什么是伟大的律师,鲁斯的努力为女儿在青春期的成长树立了榜样,简见证了妈妈如何为自己的律师梦想而坚持不懈。最终简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鲁斯的第二个孩子詹姆斯成为古典音乐人,也是席德乐唱片公司的创始人。
鲁斯在自我路上的坚持就是两个孩子寻找“自我”,成长“自我”最好的榜样,当一个人把“自我”装进心里时,对孩子就是一种无形的身教。
如果鲁斯只是在家里煮饭、拖地,然后跟先生和孩子谈着自己放弃的律师梦想而不去努力,甚至抱怨自己为家人的付出,或者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她的家庭可能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内心所需并为此奋斗,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而鲁斯在把自己和家庭装进心里时,她有了把国家法律改变装进内心的力量,让她能在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慷慨陈词,为修正性别歧视法令发声,她想改变这些“我们孩子未来道路上的荆棘”, 她说:
“我们的子女们,正因法律对他们能力的所谓假定,而被各种机遇拒之门外”;
“为了法律自身,也为了孩子们,你们有权开创这个先例”。
最后,先生跟鲁斯说:“你做到了!”,鲁斯回答:“是我们做到了!”然后跟先生和女儿拥抱在一起。
再来看《昂山素季》这部电影, 2017年我在善解童贞云学院初级班第一次看完《昂山素季》,我当时写道:
“我被昂山素季坚定的眼神所震撼,昂山素季要忍受漫长的和丈夫、儿子的分离,长达21年,那种忍受孤独的勇气是让我内心触动的地方……昂山素季能够在那种环境下自律地生活和工作,那是多么坚强的一个人啊!”
现在我明白了我为什么没有昂山素季的那种勇气?因为她已经在“自我”的第四个层次了。
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昂山素季一直是一个有“自我”的人。
在回国之前把家庭经营得很好;她的成长环境让她早已经把国家和民族装在心里,所以当国家需要她时,她会有巨大的勇气面对孤独、分离、压迫而无惧。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家庭的分离,是我争取一个自由的缅甸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
当两个10多岁的儿子一起代母亲领受诺贝尔和平奖时,孩子们也从母亲的坚持中学习到自己人生应该有的品质。
从“自我”的四个层次来看待胡萍老师时,我看到了:
对“自我”的坚持和追求,让胡萍老师从2001年开始一直从事儿童性健康教育研究和推广,并创建了善解童贞品牌。这是自我的第二个层次——“找到自己内心需求,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不纠结自己”。
追求和实现“自我”的同时,胡萍老师也一直在保护儿子天赋的自由生长,成全儿子科学家的梦想,对儿子的成长起着精神引领的作用,这也是胡萍老师自我价值在家庭里的体现。这是自我的第三个层次——“把家庭放在心里,用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让家里人过得更好”。
胡萍老师所做的一切,不仅仅为了实现“自我”,而是把改变中国儿童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现状放在了心中。这是自我的第四个层次——“把国家和民族放在心里,有使命感,努力去改变国家和民族需要改变的地方”。
早在2016年出版的《善解童贞2:6-13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教育》一书中,胡萍老师就用一整章的内容详细讲述“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指出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性健康教育,也指出学校性健康教育需要教材和教师,需要课程的安排,这些成为了学校性教育实施的瓶颈,难以突破。
胡萍老师强调,性健康教育光有爱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不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对孩子是一种伤害,也不会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因此,胡萍老师从2017年开始编写《善解童真: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读本配套有相应的教案设计。
2020年,每一个家庭都将通过书籍拥有科学的性健康教育系统课程,学校实施性健康教育也将有大纲、有教材、也有教师。
正因为胡萍老师的“自我”也上升到第四个层次了,她才能以独立研究人的身份,克服万难坚持到今天,让科学的性健康教育走进每一个家庭变成可能。
编辑:王丹玲
校稿:
公众号|善解童贞
公众号|胡萍工作室
公众号|善解童贞青少年成长关爱中心
完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或商业转载请留言授权
其它用途请注明出处
否则视为侵权
善解童贞,用爱与科学解读孩子的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0bUMnIBd4Bm1__Y2y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