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这些重量级浙商这么说

2019-11-22     浙江在线浙商网

浙江在线11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甘居鹏)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命题。在第五届世界浙商大会上,“高质量发展”“创新”同样成了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涌现出一批敢于创新、勤于创业的浙商企业家,他们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榜样力量。

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创新?11月22日,在浙江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全球浙商创新创业论坛上,学者、浙商企业家围绕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了探讨,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实践经验。

本次论坛由第五届世界浙商大会组委会指导,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正泰集团承办,浙商总会支持。

解答高质量发展时代命题

在第五届世界浙商大会,浙江省首次评选出“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基于物联网与能效管理的用户端电器设备数字化车间,实现全制程自动化生产,让运营成本降低43%,生产效益提升300%。

“用加法做强产业,用减法做大企业,在持之以恒的创新中,围绕主业做大做强。”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正泰正在推出智能制造产业化,实施机器换人,在工业物联网领域做一些新的探索。

从家庭小作坊出发,南存辉带领正泰集团成长为国际化大企业,不仅在低压电器领域斩获质量大奖,并且进军新能源领域,实现了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位于湖州的天能集团,同样是“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

“回顾33年创新创业的历程,我们把最初濒临破产的小厂发展成今天中国新能源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连续多年保持稳健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龙头地位。我们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最大的感受是,拥抱变革、持续创新。”天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说,变革是企业持续前行的动力,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法宝。

1988年,年仅26岁的张天任凭着借来的5000元,承包了濒临倒闭的煤山第一蓄电池厂,经过30多年的努力,这家村办小厂如今已经成长为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中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

张天任认为,创新隐藏在科技里,发展后劲充足的重点是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他举例称,有一个生产基地的装配线,操作工人由过去60个人减少到现在6个人,生产效率提高了60%以上,人工成本单位能耗节约50%以上,产品的质量更达到了99.5%以上。

科技进步驱动创新发展

“创新有不同的层次,从效率式到开发式,再到高新技术式,我们现在所处的是颠覆式创新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这样描述中国创新的几个阶段。

科技所带来的创新,即将爆发更大的能量。

“管理之花、科技之花、人才之花,就是‘三花’,几十年过去,它的内涵没有过时,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三花将持续专注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潮流。”三花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道才表示。

从一个乡镇作坊小厂成长为全球制冷部件的巨头,三花控股集团凭借的是多年来在自主研发上的坚持与创新。

如今,三花在制冷空调、汽车热管理领域已经成为全球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拥有专利4400多项,研发人员2000多名,在中国、美国、德国设有6个全球研发中心和20个研究所,可以实现全球24小时不间断研发。

在第五届世界浙商大会上,100个浙商科技创新项目重磅发布,集中呈现了近年来浙商的创新创业成绩。这些项目来自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及新材料等领域。

其中,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这个领域中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埃克替尼(凯美纳)上市至今,已经为22万患者提供了帮助。前不久,贝达药业宣布了第二个自主研发新药恩沙替尼即将上市的消息。

“2014年开始,我们进行恩沙替尼项目研究开发,去年已经完成了注册研究,现在到了审批的最后环节。恩沙替尼的药控制率更好,安全性数据非常好。”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介绍,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著名的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标志着中国在相关医疗领域的研究,已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准,为中国的创新药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AlW4BMH2_cNUg5P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