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身体 时代越往前赶,我们越往回收

2021-04-24   TimeOut北京

原标题:陶身体 时代越往前赶,我们越往回收

陶身体 时代越往前赶,我们越往回收

TAO陶身体

时代越往前赶,我们越往回收

在去往北京东北五环陶身体舞团驻地的路上,会先经过一处被周边施工扬起的尘土包围的艺术园区,叫一号地。十一年前在这里的璃墟艺术空间,摄影师范西经好友向京的介绍来到此处。她走进来,看到沉浸在舞蹈中的陶冶和段妮,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门。

不远处约五百米便能到达陶身体如今的“大本营”。我们的采访时间是下午两点左右,排练场地有不少舞者正在练习。其中一个女孩一直保持着一字马横叉的姿势,眼睛直勾勾地注视着周围的舞者们。这是她来练习的第一天。 五月初,陶身体的作品《4》《6》会在天桥艺术中心首次合演。为了来陶身体跳舞,这个在山东上大三的女孩毅然退了学,尽管她并不确定这次能否真的有机会站上舞台。

《6》排练

摄影 范西

排练场地正上方是陶身体十二年回顾展区,280张照片,其中大部分都来自范西的记录。陶冶说,很遗憾自己进了舞蹈行业,“每一瞬间都在流失,过去就过去了。不像音乐,你还能听到二十年前刚创作时的demo,它是可以留存的”。然而,自己十二岁学舞蹈的第一个动作连记忆中都早已不复存在。这也是陶冶对影像、对纪录片有着极大执迷的原因。

展览中有一张照片很显眼:舞台上,段妮背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光打在她身上。照片中的她闭着眼,强光下其实有些看不清她的表情,但陶冶说,当时段妮的眼眶是湿润的—— 那是疫情之后在广州大剧院,陶身体第一次回归舞台排练,“好像穷尽了漫长的等待,开心得要‘飞’起来”。

摄影 范西 于广州大剧院

回想疫情严重的时候陶冶和段妮一直待在北京的工作室里,园区几乎没人影,静默,荒凉。每天拍拍视频,创作,在排练厅自己布光,拍完以后拿回去自己剪。后来范西也回来了,系列短片 《美好礼物》就在这期间完成的。 舞团像游牧民族,从来不在一个地方“朝九晚五”的生活,习惯了南来北往,所以当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突然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压抑的。

“每一年都不太稳当。”陶冶说,其实这谈不上是最艰苦的时候,困难随时都有。2015年巴黎发生恐怖袭击,彼时陶身体就在巴黎城市剧院演出,结束后一片混乱,无法回到住处,好在主办方给他们通宵开放了后台休息室。去到墨西哥瓜纳华托表演《4》,剧场两边放着氧气罐,在这座海拔接近2000米的城市,如果把整支舞跳完可能会“断气”,他们只能把一些特别疲惫的段落删减掉,“跟割肉一样”。在美国,所有人工作到极致的时刻——马上要呈现出灯光音乐的关系,舞者准备好上台,然后,当地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的“coffee time”到了,要休息……

舞团里的人来来去去。有的舞者一个作品跳了两三年,正是得心应手的时候,突然想着寻求改变,去尝试新鲜的东西,离开了。走了一个,新的舞者就要替补,要重新开始练习。每个人离开,陶冶都试图挽留。“有成功案例吗?”我问。“没有。”得到的回答快速而果断, “人是最难改变的。他的毅力,包括对待舞蹈的能量,身体的可塑性,这些东西都是你做不了决定的,只能看他的付出,等待他的成长。”

作品《4》摄影 范西

但是在这种流动中,陶身体没有后退,而是走到了最上游。“天时地利人和。”陶冶很感激现在得到的认可。

2008年,陶身体成立,那一年是全世界把专注力放在中国的一年,一切都在“打开”。在那以前,出国似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陶冶记得自己在办签证的队伍里排过几个小时,不时还要忍受“站开一点!”的大声呵斥。

后来,出国变成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陶身体就在时代的变迁中成长起来—— 这是一个很多人想要发力,想要去关注到艺术的时机。创作第一年,陶身体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愿意免费给艺术家提供场地空间。开工作坊,一来就是一两百人,好奇,想交流,人和人的碰撞极其浓烈。

从无到有,当外界觉得陶身体已然功成名就的时候,陶冶却觉得他们的每一天都像在战斗,“不会想我成功了,现在有点名气了,可以拿这个东西养老了。”每天都在排练场里去面对更年轻的舞者,偷不了懒,逃不了,一生的精力都在舞蹈上了。 “我,段妮,我们一直在fighting。”

作品《4》

排练

摄影 范西

作品《6》

摄影 范西

互联网、飞机……享受到了时代红利的陶身体同样也身在这个焦虑的时代,他们能做的是,通过对身体语言的求索,传递自内而外的隐藏力量,尽管被更多人接受还需要一点时间。

时代越往前赶,陶身体就越往回收,“这个时代一定有需要喘息,需要安静,想要自己去沉浸的一些人。”

对话

Q=TimeOut北京

A=陶冶

Q:《4》与《6》两部作品首次在国内合体演出,这次的安排有什么特殊意义?

A:《4》和《6》在北京都演过,但是都是有年头了,有很多人也是通过这两部作品认识陶身体的。选择这个时间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新的舞者是从来没有跳过这些作品的,因为一直是老舞者在舞台上跳,其实也是一种传承。一个00后舞者叫徐福进,名字很有意思,他非常喜欢《4》这部作品,大学期间在网上看到片段就自学,然后来考陶身体。第二我们自己的一些好朋友也想带着他的朋友来看,所以好像是到了一个时间把它再展现出来。

Q:普通观众怎么在观看过程中去理解舞蹈传递的抽象表达?

A:需要一起去成长的过程。早期我们在国内才开始演出的时候会被很多人定义成一种“新舞蹈”,或者是说我们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些年慢慢的大家能更深入的去了解到我们对于身体的理念是什么。我分享一下舞团在国际上演出的经验,其实没有很多人会去在意你们在表现什么,因为在他们的环境当中已经解决掉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身体作为国际语言在交流上没有障碍,但是在国内会形容是非常先锋和抽象的。其实中国上千年的文化都有在探索身体的语言啊,包括武术、戏曲都是,修身才能获得性格的养成。

所以我一直在呼吁舞蹈不仅仅是动作外露的造型,它是一种过程的持续。舞者对待身体的每一寸生命力去释放的时候,如何关注向内而生的细节对话,然后再由内向外的去对观众交流。时代的变迁让表演艺术有点应接不暇,而且受到大量的干扰,比如互联网的新媒体语言。现场艺术是要用身体用生命用时间去体验的,不是刷一下手机就能解决的。最后其实是让你和人失联了,这是最关键的。现场就是人的文化,是活生生的生命的交织。

作品《6》 摄影 陶冶

Q:为什么选择北京作为大本营?这座城市给陶身体带来了什么?

A:有几个契机。先是因为我在这个地方创立陶身体。我从北京现代舞团离团了后就留在这座城市,开始进行一些作品的探索。另外朋友是我真的决定留在北京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从现在往回看已经10年过去了,无论是音乐家小河还是我们的影像艺术家范西,全是10年以上的朋友,大家都在这座城市生活和成长。最后一个原因是我身体的状态。我从小就是一个敏感体质的人,潮湿的空气会让身体非常不适,反而北方的气候让我整个人的身体状态是舒适的。

Q:陶身体焦虑吗?

A:焦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节奏。娱乐文化好像让我们现在拥有更多独处的空间,但其实都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这等于就没有空间了。选择太多了也就是没有选择了。大家怎么着都能活,但也就没有了自己要去奋斗一生的方向。

这个时代让人变得很“薄”,很多事情非常短平快,没办法往土壤里生根。(跳舞的人会好一点吗?)不一定。虽然他每天都在跳,但不一定是为了爱而跳,也可能只是因为惯性在跳,所以会很容易不珍惜自己身体的每一寸的感知和成长。

Q:陶身体通常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A:碰撞、磨擦、争论也有,有时候两个人啥话都不说,“干编”到抱头痛哭,都有。用各种方式发现能动的可能性。跳舞更多是身体力行去实践的过程,编舞更多的是另外一个想象力的空间,所以创作是一种持续的交互。

作品《6》 摄影 段妮

Q:会在综艺节目上看到陶身体吗?

A:很多舞蹈类综艺都找过我们。分享一个例子,是前段时间我参加的对谈活动中一个策划人的观点。他说,艺术家的作品一定要去现场看,你怎么能通过导演的视角,通过他的录播、剪辑、换景这样视听方式去介入到艺术家的作品呢?那是电视台导演的作品。所以综艺的部分不是要去呈现作品的平台,而是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平台,至少这不是目前我在对待创作的时候想要前往的方向。我想分享的是所有极致集中的精华,生命的精粹部分,包括我的理念、现场的教学,这些都是现场的意义。

Q:接下来的计划?数位系列会持续多久?

A:现在是在创作阶段。今年下半年计划在北京演出新作品《11》。数位的想法只要我还有能力就会推动下去,因为它对我来讲是一种限制,通过这个限制我能发现我想要前往的方向,要不然我什么都可以编,而这种限制也让我找到那份独有的自由,而不是泛滥的自由。

点击观看陶身体第五部自制纪录片《通向极致》

陶身体《4》《6》

地点: 西城区天桥南大街9号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

时间: 2021.5.4-5.5 19:30

演出票价: 680/580/480/

380/280/99元

读者福利

欢迎聊聊你对本文的感想或者对演出的期待

我们将从评论区抽取2位读者

各赠送5月4日门票2张

创作不易,拜托鼓励。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还不错,

欢迎转发,欢迎留言。

也不妨点亮在看,别吝啬哦

编辑/莫兰

文/莫兰

图/采访对象提供

或许你还想看

如何完成一次“氛围感”春游,这里有一份私人攻略

与艺术家零距离,大师课名额限定开抢!

早鸟票限时开售 | 据说你和年度最大艺术盛事只差一张入场卷!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