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历史上的古国

2019-05-22   大美石家庄

石家庄历史上的行政建制,随着朝代的更替,变化较大。秦汉以前,实行分封制,从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到清末民初,国、郡、州、府,几经变迁。

秦以前,区域内兴衰存废的诸侯国,既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小国,也有千乘之国中山国。秦朝设立郡县,汉代郡国并存,州成为一级政区,五代开始出现府的建制,从此,府、郡、州或并存,或省废,直到清末民初。

軧国


西周时期,石家庄市这一带,是西周王朝的北部边陲,在这一区域内,并存着分属于两种民族、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为了稳定对北方的统治,周王朝在这一带分封了一个诸侯国——国,所以,石家庄的南部,是以国为中心的西周王朝的势力范围,而北部则是北方少数民族鲜虞等部落建立的鲜虞等国。

軧国不见于文献,考古发现证明了軧国的存在。1978年在元氏县西张村村东,当地俗称“霸王岗”的西周遗址中部,发现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西周墓,为軧国贵族墓葬,出土了青铜器、玉器、车马器等重要遗物。尤其是出土了珍贵的铭文青铜器,青铜器铭文证实周初国的存在,及其地理位置。軧国的都城就在今元氏县西张村附近,国的疆域就在今元氏一带。“軧”与“泜”相通,即因处泜水(今槐河)流域而得名。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立,迁都洛邑(今洛阳西),史称东周。此时,王室日衰,诸侯纷争,进人春秋时期。这时,鲜虞、肥子、鼓等戎狄乘机南下攻。大约在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前灭掉了軧国。

鲜虞国


在差不多周王朝在滹沱河南泜水流域分封軧国的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若干直系——鲜虞、肥子等部落开始从太行山西麓东迁,在正定、晋州、藁城等地定居立国。

鲜虞属于戎狄后裔,与商族契的母亲简狄均属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分支,约在西周中后期就聚居在今石家庄一带的商族故地,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正定新城铺),与肥(今藁城西部)、鼓(今晋州西部)相互呼应,与南面相邻的国相对峙。

鲜虞、肥子、鼓等在灭掉国后,又南下攻伐邢国(今邢台)。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和前661年,三国连续伐邢,使邢国危在旦夕。多亏齐国救邢,才打败了鲜虞。

軧国灭亡之后,邢国国力日衰,而晋国的国力逐渐壮大。约从公元前589年,晋国逐步控制了泜水流域今元氏、栾城一带的部分地区,封中军元帅栾书食邑栾(在今栾城县境内)。至此,开始了晋国灭鲜虞的长期征战,于公元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鲜虞国被晋所灭。

公元前530年起,晋国开始攻击鲜虞。这一年,晋卿荀吴伪称与齐国交战,假道于鲜虞,乘机率军攻人肥子国都城肥垒,又率兵攻鲜虞。次年(公元前529年),晋卿荀吴率师乘鲜虞国边防薄弱,东进攻击鲜虞的边邑中人(今唐县西北),大获而归。公元前527年、公元前521年,晋国又相继出兵伐鲜虞。

公元前507年(晋定公五年)农历九月,晋军再攻鲜虞,鲜虞竭尽全力与晋国军队大战干平中(其地不详),俘获晋将观虎,大败晋军。晋国不甘失败,于次年调集重兵攻伐鲜虞。

公元前494年(晋定公十八年)四月,晋国内乱。鲜虞乘机参与齐、卫二国伐晋的联军,攻占晋国城邑棘蒲(今赵县境内)。公元前491年(晋定公二十一年)鲜虞与齐、卫合兵攻取晋国东部的栾、鄗(今柏乡县固城店)、任(今任县境内)、邢(今邢台)等八座城邑。

晋国经过一年多的休养,于公元前489年挥师北上,夹击鲜虞,不久,彻底消灭了鲜虞等少数民族政权。从此,鲜虞在史籍中消失。

鼓国


鼓国,与鲜虞一样,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的直系部落,春秋时期开始从太行山西麓东迁,在晋州定居立国,治所在今晋州城西2.5公里处的鼓城村附近。当时北与鲜虞国为邻,西与肥国接壤,辖域较小,经常受到晋国的攻击,被晋国所灭。

公元前527年,晋卿中行穆子帅师围鼓国都城,围城三月,鼓 国君民在食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晋军俘鼓国君鸢为人质,派晋国将军涉佗为鼓国君。

公元前521年(晋顷公五年)鸢率众叛晋国,依附鲜虞。晋国再次出兵攻伐。次年(公元前520年),晋国大夫荀吴在攻击鼓的都城昔阳(今晋州西)时,派武士藏兵器,扮成卖粮商人聚于城门外,乘其不备,攻人城内,鼓国灭亡。

肥国


肥国,是"春秋时肥子国"与鲜虞、鼓国一样,为白狄分支肥子人在春秋时期建立,故名肥国,也称肥子国,国都肥垒,在今藁城西南25公里城子村一带。和鲜虞、鼓结成联盟,相互呼应,与南面相邻的国相对峙。国灭亡后,又与晋国征战。从公元前530年起,晋国开始攻击鲜虞、鼓国和肥国。这一年,晋卿荀吴伪称与齐国交战,假道于鲜虞,乘机率军攻入肥子国都城肥垒,俘虏肥国国君绵皋,肥国遂灭国。

中山国


中山,春秋时代秦晋北部的一个小国,从公元前614年前后,离开他们的发祥地——陕北榆林一带,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迁徙,先向北,再往东,大约在公元前506年以前,越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和山西东缘,在燕国南部,齐、晋、卫、鲜虞诸国北部,代国以东落了脚。先后在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顾城(今河北定州附近)、灵寿城(今平山三汲附近)建都。乘晋国和鲜虞长期征战之时,中山逐步南扩占据了原属鲜虞的北部城邑,进入今石家庄一带。历经两次灭国,两次复国,到公元前460年,发展到中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中山的国土疆域扩大到“方五百里”——南达房子(今高邑县西南故城村)、北抵鸱之塞(今唐县西北倒马关)、西至太行深处井陉境内的长城、东到扶柳(今冀县西),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赫赫“千乘之国”。公元前296年,赵惠文王废掉中山国君,把他迁回老家肤施(今陕西榆林南),从此,显赫一时的中山国在历史上彻底灭亡了。

(详见本书63《七国争雄夹缝中生存图强的中山国》)

常山国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西汉初的大诸侯分为若干小诸侯,以消弱其势力。在河北中部,将赵国之地分封为赵、河间、广川、中山、常山、清河等六国,分别领有数县或20余个县,此后,又在王国中分封侯国,使诸侯的势力相互牵制,进一步消弱诸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封皇子刘舜为常山宪王,常山国立,都城元氏(今元氏故城)。

位于今元氏县故城村南的元氏故城,是两汉时期常山郡、常山国治所。初兴于战国,为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元之封邑。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5年)筑城郭。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置县,为恒山郡治所。代王刘恒即位,史称汉文帝,为避“恒”字之讳,在改北岳恒山为“常山”的同时,改恒山郡为常山郡。元氏城为常山郡、常山国治所。三国魏时,常山郡治迁真定。隋末,县治迁至槐水之阳,即今元氏城。该城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为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所破。

常山国第一代君王刘舜,汉景帝刘启之子,武帝之弟,《史记》、《汉书》皆有传。刘舜作为刘启的小儿子,娇生惯养,骄怠多淫,屡屡犯禁,刘启常常宽恕。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刘舜去世,儿子刘勃继位。刘勃比他父王更为荒淫,在服丧期间,排挤异母长兄刘棁,私奸饮酒,纵马弛街,不尽孝道。由此引起刘棁不满,上诉于武帝。武帝派张骞赴常山都城元氏查证,武帝下诏废常山国。常山国随之复为郡。

东汉时期,刘秀在逐步废除西汉一些贵族爵位的同时,分封自己的子孙亲属为诸侯王,重新设立若干王国、侯国。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封皇子刘昺为常山王。

当时,常山国领11县和元氏城、都乡侯国(今平山县城西),共有户口97500户,631184口人。

建初四年(公元79年),徙常山王刘昺为淮阳王,常山复为郡。永元二年(公元90年)封淮阳王昺之少子刘侧为常山王,常山复为国。从此,常山国一直沿袭到东汉末年。

真定国



真定国,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所置,东汉光武帝刘秀废。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武帝查处常山国继任王刘勃,下诏废常山国。一年后,汉武帝念与常山宪王刘舜的兄弟之情,析常山郡的真定、绵曼、藁城、肥垒(今藁城城子村)四县,封刘舜的另一个儿子刘平为真定王。真定国有37126户,178616人,治所在真定(东垣,今东古城)。

真定国都城,位于石家庄市区东古城及其以东、以南。西起西古城村东,东至南高营村,北至滹沱河河滩,南至桃园村北。南北长近5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面积近15平方公里。这座城邑,原是战国时期中山国重要城邑——东垣,秦置东垣县,并置恒山郡于此,秦末曾封张耳为恒山王,都于此,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亲率大军平定叛乱,遂改名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

到西汉末,真定国传位六代,传至常山宪王刘舜第七世孙刘扬手里。

汉更始帝刘玄时期,刘秀在河北与邯郸王郎政权进行了一年多的艰苦征战。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势单力孤的刘秀在真定,与真定王刘扬联姻,娶了刘扬的甥女郭圣通,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当年五月,攻克邯郸,杀掉王郎。公元25年六月,刘秀成功地平定河北,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公元26年)真定王刘扬听信巫士的妖言,一心想当皇帝,便与绵曼县山区的叛军预谋共同谋反,事泄,被汉将耿纯诛杀。同年,刘秀看在皇后郭圣通的面子上,念刘扬谋反未成,又封刘扬之子刘得为真定王。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随着郭圣通的逐渐失宠,刘秀贬真定王为真定侯,以原真定国属县归常山郡。

到三国曹魏时期,将常山郡城由元氏城迁到真定城(今东古城),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公元254年),高贵乡公曹髦封楚王曹彪世子曹嘉为真定王,真定又成为封国。

到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自立为帝,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当年,大封同姓王,同时,贬曹魏真定王曹嘉为高邑公。真定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赵国


此赵国并非春秋战国时的赵国,而是三国曹魏时的封国。

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32年),封巨鹿王曹干为赵王,以房子为都城(今高邑城西南),兴起于战国时期、具有近500年历史的房子城在曹魏时期得到了拓扩。此后,于正元中和景元中两度增加其食邑,使之成为领有6座城邑的王国都城,不仅其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而且逐步成北方重要的纺织品产销基地,成为与清河郡城(今临清县城)、邺都(今临漳县西)、襄邑(陈留国都城,在今河南雎县)并列的曹魏名城重镇之一。

西晋时,郡国基本承袭了曹魏时期的格局,只是废掉了曹氏贵族的王侯爵位,改封司马氏皇子皇孙为王侯。西晋时期的赵国领有9城42000户,国都房子城得到进一步发展。

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废赵国为赵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