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雄镇---正定古城牌额解析

2019-11-15   大美石家庄

明万历《真定县志》:“滹沱经其南,恒山峙其北,东临瀛海,西拥太行,控扼三关,咽喉九省”。来形容当时的真定城(今正定城)。

正定古城效果图

正定城墙遗址

正定城墙,正定城墙周长24里,高3.2丈,上宽2.5丈,下宽3丈。正定城在东、西、南、北,四面设城门。每座城门设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其中月城是加筑在瓮城外的一段弯月形城墙。也就是说,出入城内,要经历三座城门。这种形制除北京、南京等帝王之都以外,极为少见。隆庆五年(1571年)真定知县顾授始将土城改为砖城,后任知县周应中申动府库银六万余两,征用真定府辖各县民夫,分段兴工,于万历四年(1576年)竣工。修缮为砖城后正定城,为了彰显正定城的巡抚(明朝中后期设保定巡抚驻真定)驻地的军事政治地位,很自然的将南门里城门的匾额题为“三关雄镇”,而与北门里城门“拱护神京”相呼应!

古城部分文物遗址汇总

三关雄镇

正定四座城门分别是,东门迎旭,南门长乐,西门镇远,北门永安。四门均为三重结构,设有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民国初年于西北开辟华安门(小北门),南门西侧又新辟三门洞(正安门)。

正定城门的三重结构图

1、东城门迎旭门,内门“光含瀛海”,外门“迎旭”,中门“含翠”。

迎旭门

东城门名为迎旭门,东城城门内门和瓮城门分别嵌有光含瀛海和含翠的匾额。古代的正定管辖范围极广,西依太行,东至渤海。东门的“迎旭”、“光含瀛海”、“含翠”都是和大海、旭日东升有关的词汇。

2、南城门长乐门,内门“三关雄镇”,外门“九省通衢”,中门“迎薰”,正安门“正定″。月城楼上“襟山带河”。

长乐门

南城门名为长乐门,正定古城自古就为交通要道,军事地位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也是烽火不断。命名于长乐大概人们是期盼这片土地远离战火,长治久安,安定欢乐。

南城门内门上嵌有三关雄镇的匾额,瓮城门嵌有迎薰匾额,月城门上嵌有九省通衢的匾额。

南门瓮城

“三关雄镇":古代正定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代洪武年间在正定设“真定卫”,作为真定、保定二府驻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管辖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广平六府。真定卫控制着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三大关及娘子关、井陉关等关隘的“三关雄镇”,是北方兵力很强的一座军事重镇。从西南面屏护着北京城的安全,“京师的南大门”在这时叫响。明正统、隆庆年间重新修缮正定城墙时,就把“三关雄镇”镌刻在了南城门,而与之呼应的把“屏护神京”刻在了北城门上。

“镇”:指重要或险要的地方,或在边境驻兵戍守之地。

“关”:最早的意思是门栓,后来引申为关隘、关口、要塞之意。

“迎薰":薰是一种带有香气的草。以前在城南的滹沱河与护城河内种植着大片的莲花、芦苇、艾草等植物,每值盛夏,香气扑鼻。迎薰便由此而来。

“九省通衢":正定自古既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又是控制燕晋咽喉的交通中心,是沟通京师与西北、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自北京途经真定府所能到达: 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广西,贵州,云南,加上真定府所在北直隶 ,此九省通向北京的咽喉要道,南北东西交通的要冲。称得上是九省通衢。

南门月城门

“襟山带河”:南门城外有看花楼,建于南门月城上, 从这里可近看荷花,远眺滹沱,南门外美景一览无余。简作“襟带”,指倚山绕河,形势险要的地方。

民国时期由看花楼台基座向东拍摄南门月城

正安门意为正定平安之意,新辟三门洞,牌额为正定两个大字。

正安门

3、西城门镇远门,内门“秀挹太行”,外门“镇远”,中门"挹蓝”。

镇远门

西城门名为镇远门,正定西依太行,北枕恒岳,南邻滹沱,东接瀛海,地理位置险要,所以西城门又叫镇远门。

清代著名诗人赵文濂登西城门楼赋诗一首,锁钥重关叠隘多,排云雉堞郁嵯峨。行山北亘连恒岳,滹水西来会冶河。柳暗花明平野阔,雨奇晴好晚烟拖。感怀欲作登楼赋,独立苍茫思若何。

诗人登城眺望西城门外,城关重重锁钥,城墙高耸入云,太行山向北连上了恒山,滹沱水西来汇聚了冶河。城下平野辽阔,柳暗花明,远处雨收天晴,晚烟迤逦。

西城门内门嵌有秀挹太行,西城门瓮城的匾额上书挹蓝

“秀挹太行":是指,正定城可以从太行山上舀取秀丽的山色。

“挹蓝":是指,正定城墙就像一双张开的双臂拥抱着来自太行和天空的蓝色。

4、北城门永安门,内门“拱护神京”,外门“畿南保障”,中门“展极”,小北门“华安

永安门

北城门名为永安门:在古代,正定府是北京的南大门,又是京畿之地。永安门是从前正定城通往京畿官道的北大门。这“永安”、“拱护神京”、“畿南保障”其实说得都是一个意思,保护京城安宁。

北城门内门嵌有拱护神京的匾额、瓮城门嵌有展极的匾额、月城门嵌有畿南保障的匾额。

1933年梁思成摄北城门

“拱护神京":在古代,正定府是北京的南大门,又是京畿之地。永安门是从前正定城通往京畿官道的北大门。“永安”、“拱护神京”、“畿南保障”其实说得都是一个意思,保护京城安宁。“展极”意为可以看到北方最远的地方。

拱护神京

“华安”:小北门华安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县知事华汉章力排众议,毅然订出计划上报批准,终于在北城墙距西北角楼不远处新辟一门,即现在府西街与华安西路转盘西侧的位置,并在门内外修筑土马路一条,直通火车站。为纪念这位华县长的功德,将新城门命名为“华安门”。

华安门

正定自东晋以后历代是郡国州府治所之地,相继为常山郡、真定县、恒州、恒山郡、成德军、镇州、真定府路、真定路、真定府、正定府、保定巡抚、直隶巡抚、真定道、正定县治所的驻地。最早为镇始于唐代为成德节度使,始升大藩,宋、金为河北西路治所,元为燕南河北道治所,明为保定巡抚、真定卫、神武右卫之地,清初为直隶巡抚驻地,自宋以后至清初皆为省会身份。

正定古城中著名的“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美称。因此,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
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较大的许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铎万事等。

清初真定府城示意图

隆兴寺正门

青山看影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和亲王弘昼随圣驾临隆兴寺礼佛赏此联。

大肚能容 容得世上万物,开口便笑 笑对天下众生。正定隆兴寺天王殿弥勒佛联。

妙光演教:清高宗乾隆皇帝曾四次驾临广惠寺求香礼佛临塔观景,两次登上多宝塔,第一次是乾隆十五年(一七五零年)十一月游览广惠寺,这是此次为该寺题写匾额。

望重千城:这是为隆兴寺东临李氏先祖所挂匾额。

射石高风:这是为隆兴寺东临李氏先祖所挂匾额

清正克仁:这是为隆兴寺东临李氏先祖所挂匾额。

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王世珍自撰联。

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 笑世上可笑之人。隆兴寺天王殿弥勒佛楹联。

三世中丞:三世中丞牌坊原坐落于正定城内阳和楼南,俗称蒙辉坊,彩体高大壮观。现移至隆兴寺内。雕饰内容丰富,是正定古代碑坊群中较大的一座。

三世中丞牌坊

松风萝月:隆兴寺养性斋匾额。

一尘不染:隆兴寺方丈院匾额。

水月:隆兴寺内原方丈院匾额。

松风:隆兴寺内方丈院匾额。

敬恕:府文庙内六忠祠匾额。

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府文庙东西面围墙南头各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上刻有“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对孔子的尊重。

先圣至尊:圣人殿匾额。

斯文在兹:文庙正殿匾额。

文庙正殿

北仓口:东垣街与中山东路交叉口路北有一木制牌坊额题为“北仓口”,以北为真全街北仓。

尚书里: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南巡路经正定梁梦龙的曾孙梁清标已经官至吏部尚书,因此重新表其东门(雕桥庄)康熙赐“尚书里”新匾。

慈航普渡:开元寺法船殿内匾额。

须弥峭立:须弥塔一层门楣匾额。

道贯古今:府文庙西临府墙东街的木牌楼额题。

德配天地:府文庙东临观前街的木牌楼额题。

圣德通天:府文庙正南面学门口上坡木牌楼额题。

大好河山:府文庙正南面学门口上坡木牌楼北面额题。

宣化坊:宣化胡同与中山西路丁字口木牌坊额题。

古常山郡:府前街与中山西路丁字口木牌楼心。

慈孝恭和:徐世昌为王氏祠堂内所写的匾牌。

水清玉洁:曹锟为王氏祠堂内所写的匾牌。

双节凌霄:黎元洪为王氏祠堂所写的匾牌。

钟郝垂型:王氏双节祠院内石牌坊南面额题。

一品夫人:王氏双节祠院内石牌坊北面额题。

有求必应:大仙堂匾额。

亘古一人:关帝庙匾额。

不由人算:城隍庙山门内眉上挂木制大算盘横梁上刻文。

正直无私:城隍庙门前木制牌坊匾额。

宜门:府衙门大堂前跨甬路木牌坊额题。

百载烟云归咫尺,一署风雨话沧桑。正定府街宜门牌坊北面楹联。

门外四季春和风细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府街宜门牌坊南面楹联。

松岭:正定府衙后为常山公园,松柏参天,梅山横卧,四季花开,百鸟争鸣。园中立一石刻为“松岭”二字。

辨得宝筏慈航普渡大千世界,无有言语文字是真不二法门。雍正十二年果亲王允礼临正定隆兴寺礼佛并题此联,悬挂于佛香阁。

龙腾故苑寻霸业,狮吼初地礼法 轮。弘历于乾隆四十五年巡幸五台山御驾亲临正定隆兴寺题写此联。

隆兴寺内

常山公园:正定府衙后墙以北泰山子以南,黄家花园以东,府墙东街以西,有一花草盛开、亭台楼榭、松柏长青的园景。在东南角大门的拱形门架上嵌有四个大字“常山公园”。

吅㗊:府衙书房内匾额。两口名说无理有诉有讼,四口众说云“声大如雷”,这里是提醒知府在判案时不但要听原被告双方的诉讼还要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兼听则明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以防错判误判,防止出现冤假错案。

调御丈夫:佛十号之一。佛能教化引导一切可度者。隆兴寺内一块匾。老人说这块匾大有来头,当年康熙皇帝到五台山拜其父顺治皇帝返京时天降大雨,下榻于正定隆兴寺并焚香拜佛,当晚与方丈交谈,康熙帝说为什么大悲各种供奉的观音菩萨(女像)周边各县百姓都说是大佛爷(男像)呢?方丈回答这是百姓一心向佛。康熙帝稍加思索,向寺院要来文房四宝,挥手写下“调御丈夫”四个大字,这样菩萨在康熙的御笔之下顺理成章就变成大佛爷男像,只有真龙天子才能将大菩萨与民间所说的大佛爷融为一体。

烟霞澄鲜:清代行宫乾隆十一年乾隆帝御书匾额。

万世尊崇称至圣,千秋景仰奉先师。文庙大成殿悬挂楹联。

慧日普圆通下禅枝而返照,灵台凝正觉浮定水以流光。和亲王弘昼恭随圣驾临隆兴寺礼佛,书此联挂于佛香阁。

古云高展龙华荫,甘雨轻霏贝叶香。乾隆十一年十月初四乾隆帝瞻礼隆兴寺御书此联。

大慈大悲:光绪二十七年(一九零一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由西安返京途中经正定驻跸隆兴寺(行宫被天主堂占据),意定和尚遣散了义和团,哄走了法国军,正定一境平安无事,住在寺里也安宁。此时的隆兴寺一片破败景象,但因国库空虚,皇上、皇太后也无力拨款维修,只为大悲阁题写了一方“大慈大悲”匾额。

龙象威神:乾隆十二年御题摩尼殿匾。

圆通具足:乾隆十二年御题六师殿匾额。

慈云广覆:佛香阁匾额。乾隆十二年果亲王允礼到隆兴寺礼佛题此匾挂于佛香阁。

香刹清华:和亲王弘昼恭随圣驾临隆兴寺书此金字匾挂于佛香阁。

太保太子:吏部尚书梁梦龙梁家石牌坊北面额题。

正定古城

正定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