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路,沧桑巨变中找寻曾经的记忆!

2019-05-08     青岛城市记忆

1965年的延安路(张秉山摄影)

延安路是岛城的一条重要的交通主干线,也是一条历经沧桑的老路。

德国占领青岛之前,延安路一带几乎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德占后,在现在的海军北航大院处用铁丝网圈地,做为兵营。后来,在现在的东山路附近的山坡上,有了几户贫困人家搭建的简易建筑,人称“东山沟”。

延安路海军大院是当年老台东耳熟能详的名字,该小区内由于有某部队,所以一直都习惯称为海军大院。历史上这里曾是德国殖民者的毛奇兵营,是德占时期三大兵营之一,日占时期改称若鹤兵营。

到抗日战争前,“东山沟”的居民已增至百余户。由于生活所需,“东山沟”与外界之间出现了数条不规则的小路,这些小路没有名字。除此,延安路其它地带也有了零星的居民点。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胶东各地农民大量流入青岛,人口激增,无房可住,这条路两旁搭建了成片的临时简易住房,成了棚房一条街,因无下水道,污水遍地,破烂不堪,成为当时岛城的一段污点。

1937年因登州路弯曲难行,准备修一条平坦马路,由登州路至张村,当时因为青岛市长沈鸿烈是湖北天门人,其部属为了投其所好,便将其命名为“天门路”。但因中日战事爆发,天门路的修筑在开建后不久就被迫中断。

1959年,延安路住宅区鸟瞰

1940年,日伪当局决定在原天门路的基础上继续修建该路,并以为纪念兴亚大业的名义,定名为兴亚路。但兴亚路的起止段仅为原计划近期的登州路至新民路(今延安三路北段)之间区段,路宽也缩减为20米。兴亚路的修筑在1940年3月初开工,工期为半年,为缩短工期和节省资金,当局还要求市民学生以义务劳动的方式参加筑路,并美其名曰勤劳奉仕。此外当局还从感化所中选拔壮丁参与。

曾经的延安路大桥,如今仅残存一个桥头,静静的低诉着历史的过往

在筑路过程中,还在今通山路口处增设一座横跨天门路大沟的单券石拱桥,名兴亚桥(五六十年代民间俗称延安路大桥)同年10月15日,兴亚路举行了竣工典礼。

日本投降后,“兴亚路”又被国民党青岛市长李先良改回了“天门路”。同时选用湖北5地对青岛山周边5条道路进行命名,长阳,天门,青沙,白沙,京山。但因时局动荡,风雨飘摇的国民政府已无力继续规划图之中的未竟宏图。

1960年,延安路

青岛解放后,1952年天门路改为延安路。同时,也将与延安路相邻的几条路做了改名。

民国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台东警察署补领街道名牌数目一览表》中载有西山路(由登州路至延安路),1952年改称延安一路。

《民国二十二年青岛市警察局台东四分局中外户口细别表》中称中庸路(由登州路至延安路),1952年改称延安二路。

《民国二十二年青岛市警察局台东四分局中外户口细别表》中载有新居路(由长春路至台湛路);1953年此路向东南延伸,改称延安三路,沿用至今。

十五中曾经的大门

60年代,延安路经过两次扩建,马路拓宽。路灯被挪到了马路中间,当中还修了花坛,那时的大桥还在。 70年代初,又进行了一次修路,中间的花坛没有了,桥也没有了。

当时两边基本上全是住家户,十五中对面还留下的一栋旧楼,就是解放后新建的楼,过了十五中再往西,当时有个大沟,也有桥,平时没水,所以不注意还有栏杆的话,都不会以为是桥。过了桥南面,就是现在大连路下桥的南侧,就是山坡,树林了。下桥的北面,则是广饶路棚户区。

2010年延安路待拆迁建筑

解放后,随着青岛城市发展,延安路逐渐成为交通干道,目前是青岛东西快速路的主要路段,东为海信立交桥,西为登州路立交桥,中为高架路。原来的延安路现在大多处于高架路之下了。

如今的延安路中段

八十年代末的崂山大院(王挺提供)

拆迁时的崂山大院

延安路上崂山大院现存旧址

1995年宁延立交桥修建场景

1996年航拍照片(张岩摄影)

如今的海信立交桥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延安路已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查找过很多资料,很难寻见解放前的老照片,曾经的风雨沧桑、历史演变亦只能在文史资料里找寻了。

作为一个老台东,对于延安路有着很深的记忆与情感,我的一位堂哥七十年代在延安路和广饶路交界开过包子铺,当年还上过报纸。从仲家洼到那里就总是下沿、上沿。而那时,父亲骑着自行车,载着我一气蹬上大上坡的场景,也永远铭刻于记忆里。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uAkBGwBmyVoG_1ZldsC.html





黄岛路的记忆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