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展开翅膀,却永远只能在夜里飞行。"
•••
《少年的你》的热映,把“校园暴力”这样一个沉寂已久的话题重新推到了风口浪尖。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够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放学路上的围堵、群殴、强行剪头发、被泼水、被威胁……《少年的你》中叠加了很多问题:校园暴力、边缘人群、高考、教育、成长等等,各种青春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今天,我们不想过多地讨论电影,而是想跟大家讨论一下电影里的核心话题:“校园霸凌”“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出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看完《少年的你》,我想起了东野圭吾《恶意》中的这一段话。
《恶意》讲述的同样也是一个关于校园暴力的故事。故事里野野口修无法走出那段被欺凌的回忆,因而把过去和未来受过的种种伤害全部清算在了曾经帮助过他的日高身上。
校园暴力,可怕的并不是暴力本身,而是隐藏在施暴者心底那股深深的恶意。“凭什么你过得比我好,凭什么我努力而得不到的东西你却唾手可得,凭什么我如此不堪你却光芒万丈?”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地方在于:根本不需要很深的恨,善良竟也可以催生出这样强大的恶意摧毁一切。
施暴方式不一定是殴打,也可以是语言上的伤害,或是发动同学进行孤立等冷暴力行为。由于受害者多是中小学生,尚处于成长发育期,心性很容易受到影响,有些甚至会留下一生的阴影。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记得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孩很可爱,皮肤黝黑,说话带着浓郁的四川口音,齐刘海,两颊常年泛着红。她的每一个特质都让她显得很特别,也正是因为这份“特别”,她常常受到班上一些同学的嘲讽。
对于那些恶意的攻击,性格内向的她很少做出反抗,也没有力气反抗。她逐渐被孤立,原来围绕在她身边的好友也渐渐离开了她。忍气吞声带来的是校园霸凌的升级。下课的黑板上,常常有人写“校花28”、“28最美”的字眼。
28,是女孩的座位号。
老师来上课时看到黑板上的恶作剧,也只是叹口气,擦擦黑板。在没有更激烈的冲突发生之前,这些在老师眼里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很快,女孩受不了这样的霸凌,主动选择了辍学。她的位置空了,但对她的嘲讽还在教室里继续着。
我觉得她辍学特别可惜,就去她家找她,想要劝她回来继续读书。
她家在乡下,一片田野里的唯一一座小木屋。她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还没下班。家里只有一盏昏黄的灯,我和她坐在灯下,电视里的广告在嘈杂地播放着。
“我不会回去的,再也不想见到他们了。”
这是女孩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咬牙切齿,语气坚定。
后来,我再也没见过她。听村子里的人说,她举家搬走了。
每次看到有关校园霸凌的话题时,我都会想起她。回想起整个过程,“孤立”才是暴力最尖锐的地方。不像成人世界的错综复杂,孩子的世界简单残酷,“他们只是喜欢恃强凌弱而已。”
校园时代因遭受霸凌而落下的仇恨,是否会随着年龄的成长烟消云散?
不同的人或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大多数时刻,一个人的恨意会因为心智和价值观的成熟而得到排解,即使不会完全消失,也至少会被稀释、淡化。
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时光可能只是催化剂,他们更信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最终从昔日的受害者变成施暴者。一些悲剧就此酿成。
你可能也意识到校园霸凌有多普遍,但你不知道它伤害有多大。听过很多人讲了自己的经历,但大多数原因看起来非常可笑。
可能是因为你胖;可能仅仅是因为你是新来的转学生;可能是因为被一个男孩喜欢了;也可能是没有理由,只是单纯想欺负你。
别人欺负你的理由,那幺小;而你受到的伤害,却那么重。
但霸凌往往都是这么发展的。
所以,今天来聊的话题是:
你遭受过校园暴力吗?
你围观过校园暴力吗?
你制造过校园暴力吗?
作为施暴者/被施暴者/旁观者
对校园暴力,你是怎么看的?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