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
中国人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烹饪技巧,
但要说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烹饪方式,
炒必须有提名。
虽然比起蒸、烤、煮等方式,
炒菜直到宋代才逐渐出现,
但却迅速成为中国人最爱的烹饪方式之一,
并且影响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饮食来说,炒菜的出现,
让中国人从早期的分餐制变成了合餐制,
这是因为炒菜必须趁热吃才能更有味道,
比起一道道上,
一起吃同一道炒菜显然会更方便。
而据说也是因为炒菜的出现,
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
慢慢养成了一句口头禅:
在促进了合餐制发展的同时,
炒菜也让“家”与“团圆”的概念,
变得更加深入人心,此后在中国人心中,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变得更加重要。
到了后来,
中国人连在工作上都能用到“炒”,
比如说“炒鱿鱼”,
可见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多么常见和重要。
甚至外国人都知道炒对中国人的意义,
在国外,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
不是“丝绸”、“瓷器”或“茶叶”,
而是“炒锅”。
很多海外中餐馆把自己叫做“China Wok”,
也就是中国炒锅,在外国人眼中,
炒锅仿佛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能做出各种风味诱人的美食,
同时它还有一个了不起的特点:
很多外国人在接触中餐之后,
都会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里面其实涉及很多因素,
比如说装盘、切菜速度等等,
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中国厨师熟练掌握了炒这门技术,
比起其他的烹饪方式,
炒菜的速度往往要快上不少。
相传在古代的时候,
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少古人喜欢下馆子,
但如果一家餐馆的上菜速度比较慢,
就可能让顾客失去耐心,
因此厨师必须想办法加快上菜速度。
而炒菜在此时就展现它的优势了,
并且炒菜不仅速度快,
还能够掩盖食材味道不够好的缺陷,
我们平时也会发现,
一种不怎么好吃的食物,
炒过之后味道基本不会太差。
可以说,
炒菜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餐饮业的发展,
也拯救了不少古代贫苦人家的饭桌,
即使食材较差,但只要有一点点油,
就能炒出美味的佳肴。
比如说内脏、野菜等食物,
有些味道腥臭,有些味道苦涩,
普通的烹饪手法制作后往往难以下咽,
但炒过之后却非常美味,
这也是为啥很多外国人,
至今无法降服下水的原因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
这种了不起的烹饪方式,
为什么中国人能创造,
古代欧洲人就不行呢?
学会炒菜技术其实不算难,
但要有支撑炒菜的工具就不容易了,
没有错,那就是炒锅!
要知道即使是中国人,
也要等到宋代才有办法制作出合格的铁锅。
相比之下,
那时候欧洲人的炼铁技术可就有点糟糕了,
好不容易炼点铁都打造武器和农具了,
没有几口铁锅,自然烹饪方式就无法进化。
直到今天,
大部分欧洲人吃东西还停留在煎一煎、
烤一烤、拌一拌的程度。
同时要想掌握炒菜,
更关键的是要会掌控火候,
炒的技法多样,分为生炒、熟炒、
滑炒、清炒、干炒、抓炒、软炒等,
不同的炒法需要不同的油温、时间、火候。
就拿广东有名的干炒牛河来说,
一定要讲究火候,火力的大小、
油温的高低、加热的时间,
以及投料、煸炒、翻锅、起锅缺一不可,
这样才能有镬气。
这是一种长年经验累积后的技巧,
也是中国人在数百年的摸索中掌握的力量,
从某种程度上说,
炒菜就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