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温暖,感人至深:米勒作品欣赏(附局部大图)

2020-01-05     当代油画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

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出生在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观念。他说:“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么也没有看到过,我只想尽我的能力把它们表现出来 。

《秋天的干草堆》

(法)米勒,1874年,布面油画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秋天的干草堆》局部

《拾穗者》

(法)米勒,1857年,布面油画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拾穗者》局部

他创作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逝世于1875年。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晚祷》/《晚钟》

(法)米勒,1859年,布面油画,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农民精神生活:画面上,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这个恩惠就是农妇身旁小车上的两小袋马铃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酬?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他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米勒笔下多女人与婴孩,她们不着眩目的白衣白裙,也没有宗教画里轻盈如羽的飞翔感,全是穿着粗布衣服、跃动着心跳的实实在在的平凡人。

女人在劳动的环境里或立或行,婴孩在家中或玩耍或入睡,却都如降临人间的圣母与圣婴,散发着一股令人心醉的甘美味道。

米勒许多生动入微的画面,再现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家庭。

他的一生与妻子相濡以沫,他们共同养育了九个孩子,生活虽然清贫,劳作已然艰辛,却并没有剥夺全家拥抱在一起的欢爱与温馨。

我最爱那母亲照料着婴孩、于灯下缝补、教他们读书织毛线的画面了,每看一遍心都要沉醉一回。

也爱看他们一家人房前屋后地做吃食、忙农活的生活场景,幅幅勾魂摄魄,直接切入人的情感深处。

那么柔和的调子,一切笼罩在半透明的朦胧中,充溢着静谧的美感,洋溢着由衷的欢欣。

他并不一笔一划清晰地刻画人物的眉目手足,他的勾线与用光都极高明,于若隐若现中,将人物所有的神态与表情都历历呈现出来了。画中五颜六色的光彩使自然的构图鲜艳而明亮,一道彩虹悬挂在农场左侧的天空,春天季节的草木仿佛刚刚从睡梦中苏醒过来,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大地的农场鲜艳在一种诗意之中,让那些春天树木上的叶子幸福的也陶醉了。

学画的人都知道,用“有”来表达“有”,不够难。要用“无”来表达“有”,非常的难。米勒的笔在“有”与“无”之间自由穿梭,技艺臻至庖丁解牛的境界。他的笔触还那么温情。

有天赋的人不一定同时被给予财富。当艺术家,如果不是家底殷实,如果作品一时不被需要,注定了就是要与清贫为伴的。因为绘画的那个过程,无法再去创造其它财富,相反会更加消耗,画布颜料等等工具,都需要用钱去购买。

为了养自己的绘画,米勒也画过他深恶痛绝的巴黎的那些庸俗女郎。但他很快意识到这相当于是自己在走绝路,拐个弯儿不见得拯救了自己的艺术,只怕把未来的艺术生命也要搭进去。

《沐浴的放鹅少女》

(法)米勒,1863年,布面油画,巴尔的摩沃尔特斯美术馆藏

米勒在这幅作品中,表现了纯真的乡土气息。画面表现了河畔丛林中的牧鹅少女,正欲下水洗浴,少女的裸体,被画家表现得丰满结实,青春健美,浓密的丛林,衬托出少女躯体的优美曲线,远处的鹅群,平添了画面的生机。画家以写实技巧及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丛林的光、影,并将少妇的裸体运用光、影效果加以突出,使画面显得统一和谐。

-END-

《东方意蕴:俄罗斯参展研修考察之旅》欢迎报名!

联系人:张雪娇

我们尊重原创,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投稿邮箱:art579@163.com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mpEfW8BMH2_cNUgpF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