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哈:
假设现在有个农业研发基地,研发除了一个新型的蓝颜色苹果,味道非常可口,可以做代餐,也有减肥的效果。这个产品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很新颖很好玩的一个现象,产业和大众都很感兴趣。
然后在做市场推广之前,研究人员开始介入,开始研究这个苹果是怎么研究出来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那么这些问题就是What!
农业基地的那些科研人员闲着没事做为什么要研究一个苹果出来,原因是什么?这是Why!
然后这个产品它整个的研发的过程和研发的原理是什么?研发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最终是怎样被研发出来整个的process是什么?这是How!
如果你想要搞清楚这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你就需要一种研究方法,什么呢?那肯定是质性研究的方法,因为以上这些问题跟How many,How much跟程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想用质性研究方法搞清楚以上那些问题,那么就需要做“田野调查”,进行实地调查、实证调研。
如果现在你到了这个研究基地,那些研究人员开始和你说:
“我们现在打算开发这个苹果的2.0版,你有没有兴趣把这2.0版开发过程记录下来,跟踪调研,记录”。
你说ok可以,你就开始跟着研究人员一起参与到2.0版苹果的研发过程当中去。从一开始的产品设计——方案——配方——方法——实验室——研发结果——反复实验。这一个顺序你全部跟下来的话,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那么这个研究方法叫“民族志Ethnography”。
好像田野和民族志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其实它们最大的差别就是时间和深度的要求不同。(这两个方法更多是做社科类、文化类经常会用到)
2.0版本研发出来之后,在向市场推广之前,你得去做实验,验证它得口味怎么样?有没有减肥效果?那我们就要做一个小范围的实验,选择两批被实验人员,分为基础组和对照组(最基本的)。再设计相关的量表,然后去研究去探索这个苹果到底有没有效果。那么这部分就是实验。(实验研究更多是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经常用到)
研究完之后,确定了这个苹果无论是代餐还是减肥都有不错的效果,现在就需要对市场做推广。但开始之前呢,供给方和销售方对于这个市场都没有很大的信心。那我们就要在全国性推广之前,先选择一些区域来进行范围推广,根据一些产业调研报告,找一些对于减肥需求比较大的发达城市。
比如说上海。那么我们应该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为上海单独这个城市设计一份适合他们本地文化或者是消费需求的推广方案。那么这一部分算什么,如果从质性研究维度来讲的话,那么这个就是Case study(找一个个例,进行深入的调研)。
方案制定出来之后,我们开始销售这个苹果。在销售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是不是要收集数据,看一看这个产品在上海这个地区的效果反馈如何。然后销售端从target consumer(目标消费人群)中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用任何你能想到的统计学的一种方法,那是不是就进入了quantify(定量)这个领域呢。把数据、用户反馈全部定量的去收集起来,按照一个严格的逻辑指导和架构去统计起来。
数据收集回来之后,然后去研究,看这款苹果产品在上海这个地区的销售和市场推广是怎样的效果。如果反响确实还不错,那就往全国推广。
接下来在全国推广的时候,逻辑其实和推广上海是一样的,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研究出各自符合当地情况的市场推广方案。
如果你想让你的产品称为国际性的,比如在亚洲其它国家推广,韩国、日本、泰国等等...甚至是美国的一些西方国家。那你要研究在针对不同国家的各自符合当地情况的推广方案,应该如何制定,这个叫什么?这个叫Cross-cultural(跨文化)。
对于一个经验非常非常丰富的研究者来说,Cross-cultural是可以结合quantify一起用的。
案例结束
那么从以上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来,一般情况下定性研究更多的是解决供给端、定量研究更多的是解决需求端的问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mkYJ3MBiuFnsJQVwB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