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不能”大战的武器——正面语言和正面行为

2019-05-16     好爸妈在线

文:好爸妈在线(如月原创)


我的女儿一岁四个月了,自从可以脚步稳健地行走自如,她的活动半径也开始急速扩大。

小宝贝突然开启了行走的功能,她探索世界的热情也随之异常高涨起来。

这下子感觉整个房子都hold不住她了,一会儿把厨房垃圾桶翻倒了,一会儿又从卫生间拿着一瓶沐浴露开始啃。

更糟糕的是,她哥哥的玩具、手办统统无一幸免,“惨遭荼毒。”儿子为此怨声载道。

因此,有这么一段时间,我们家里时不时传来:

“啊!妹妹,不能拿这个!”

“妹妹,这个不能吃!”

“这是哥哥的,你不能拿!”

“妹妹快过来,那里不能去!”

这个一岁多懵懂的“小物”,让我们全家人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严防死盯的“不能”大战。

这小妞原本整天乐呵呵,笑哈哈,可谓“温良谦恭让”,简直就是我们家的“小太阳”。

然而,随着这场“不能”大战的持续,温和、阳光的小妞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

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以示抗议。要是想从她手里拿走“危险品”,她轻则声泪俱下,重则“啊~”得一声,哭得就要背过气去。

简直就是“窦娥”附身,冤屈难诉啊!

女儿这些激烈的“反抗”行为促使我思考这背后的原因。

我努力套入她小小的视野,站在小小的她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这些大人对“我”都做了些什么?

一、孩子成长的天性受到极大阻碍

世界在“我”眼里充满未知,这让“我”激动万分。更奇妙的是,“我”居然有了自由行走的神奇功能,哦,这感觉真是棒极了。

“我”不用再像以往那般依赖大人抱着“我”去“我”想去的地方。

说实话,大人们真是有点“笨”,他们不是全都能搞懂“我”的想法。

所以,那时的“我”也不得不用“哭”语言跟他们沟通,有时即使“我”哭了,他们也还是没懂,想想也真是心累。

现在好了,“我”终于可以自己到处溜达了。

“我”的两只小脚丫真是能干,它们带着“我”发现了好多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有个房间里放着一个神奇的桶,里面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东西。

它们奇形怪状,颜色各异,还各有不同的味道,真是太好玩了。

除此之外,“我”还在其他的房间找到许多惊奇的东西,这让“我”沉浸其中,兴奋不已,难以自拔。

可是,后来身边的大人们就总是拦着“我”,不让“我”去玩那个神奇的桶了。

他们还经常把“我”从其他房间里抱出来,或者从“我”手里拿走刚刚发现的好东西。

“我”很生气、很伤心、很难过,还有一点点害怕。

难道这些大人们不爱“我”了吗?还是“我”变得不可爱了?

“我”不懂,所以“我”就大声叫,大声喊,有时候他们“欺人”太甚了,“我”就会很委屈地大哭。

最近,“我”哭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我”的小脸上泪痕不断,皮肤都变糙了。

“我”很难过,很无助。大人们他们怎么了?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呢?

二、“不”语言阻止了爱的流动

当我放下身段,深入这个小小孩的内心,我明白了,表面上是孩子把我们拉入了“不能”大战,实际上是我们不自觉地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

而且这场战争的宣战方恰恰是我们这些简单粗暴的大人们。

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美其名曰保护她远离危险。其实出发点是我们嫌弃孩子给我们惹麻烦。

被孩子翻乱的垃圾桶,我们不想再次收拾。她弄脏的衣服和小手,我们觉得要再次换洗太烦劳。

我们只想减少由她引起的各种劳作,省略由此带来的内心烦躁,所以与这些辛苦相比,直接拒绝她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因为对孩子说“不”比理解她更容易,于是我们就每天对这个小娃娃说各种各样的“不行”、“不能”、“不可以”、“NO!”

然后还要怪这个小孩子,你怎么这么难搞呢?

跟你说了几次垃圾桶不能翻,你偏偏去翻,真是调皮,真是叛逆,真是不乖。哼!干脆给你抱走,限制你的人身自由!

我们这些大人变成了家里的“法官”、“警察”,每天时时刻刻防止这个小小“叛乱分子”的“捣蛋”行为。

我们在各种拒绝的行为和“不”语言中,不仅在空间上给她划定各类“禁区”,而且心理上不断打击她蓬勃的好奇心,坚决地对抗孩子成长的天性。

然而,我们都知道天性是按捺不住的。

在这场“不能”大战中,身为父母的我们没有和孩子在天性上呼应,反而生生地阻隔亲子间爱的流动。

三、正面引导顺应孩子成长的天性

带着反思,我决定调整全家人对妹妹这一时期的照顾方案。

基本原则就是鉴于她探索世界的天性,大人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条件,满足她的需求。给孩子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养育氛围。

第一,提供一个安全的物理空间。

对于一岁多的小孩子,他们还不具备判断安全和危险的能力。一切事物在女儿眼中都是具备被她研究把玩的潜质。

于是,我们收起来各类对她有致命危险的用具,放置到她拿不到的地方。

例如,厨房的刀、剪子、铁锅或过重的物品,保障在她可触及的范围内没有能带给她伤害的物品。

还有各类地面的家用电器,加湿器、空气净化器等等都相应调整了位置。

此外,电插座、门把手、滑道抽屉、尖锐的桌角等等都配上了防护锁或防撞套。

这样我们创造一个让大人放下,让小孩安心的安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甚至“为非作歹”。

第二,提供包容其自由探索的心理支持。

在安全的范围内,允许小妞的各种探索,同时,大人们自己做好心理建设,包容这类“破坏”、“捣蛋”行为。

例如,翻垃圾桶这件事,除了及时清理垃圾,如果小妞去翻看,就让她尽情地翻看,她的内心满足了,自然就不翻了。

至于后续,换洗衣服、清洗小手甚至小脸,大人们不要心生疲惫,可以互相之间抱怨,彼此安慰,但决不能向小妞抱怨。

对她好奇的所有物品,在安全的前提下,给她机会尽情把玩、研究。

比如,近期我们发现小妞对各种瓶子、罐子非常热衷。

如果你到我们家,你会发现小妞抱着各种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可乐瓶子、矿泉水瓶子,饮料易拉罐等等。

或啃或舔,或扔或捡,甚至抱着上床睡觉。

而我们这些大人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包容她,接纳她的这些“异常举动”。

第三,正面语言和正面行为让爱在亲子间流动。

在全面废除了“不能”大战之后,我号召全家开展了一场正面“运动”。

就是用正面、积极的言语和行动引导小妞的言行。

还是针对垃圾桶,这一绕不开的问题。小妞喜欢垃圾桶是因为里面的东西最丰富,还时时变化。

我们现在不会说:“不要翻垃圾桶。”

而是会努力引导她了解垃圾桶的功能,让她明白正确利用垃圾桶。

例如对她说:“妹妹喜欢垃圾桶是吧。垃圾桶真有趣呀。咱们一起把这个垃圾放到垃圾桶吧。”

渐渐地,小妞也会把身边捡到的纸片呀、外包装之类的东西放进垃圾桶,并说:“放垃圾。垃圾放里。”

我们的想法是养育孩子遇到挑战时“宜疏不宜堵”。

比如,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孩子认识垃圾桶。

有了垃圾需要扔,就招呼上小妞,让她去把东西放垃圾桶或者请她陪着大人去放到垃圾桶里。

对此,小妞太开心了,感觉像是接受了一项神圣的责任,认真地把东西放到垃圾桶里的模样,让人肃然起敬。

当然,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就是把她随处找到的东西都往垃圾桶送。

哈哈,如此一来,轮到我们这些大人去翻垃圾桶喽。

还有,她有时候确实会拿到一些潜在危险的物品,比如,铅笔。

与其紧张地告诉她:“这个不能拿,危险!”

我们采取的方式是,专门为她提供一只很粗的铅笔,笔头很圆很秃,以防发生意外。

我们会对她说:“妹妹,这是铅笔,妈妈和你来写一下。”

我想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她不知道危险的意义,那么就告诉她正确使用一个物品的方法,或者向她展示其功能。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一岁三个月的她,居然能很安全地握笔,并且最近非常迷恋“写写写”。

这是妹妹在“写写写”,旁边是她喜爱的各种“瓶瓶罐罐”

想起在正面管教课堂上的一个体验“不”语言的环节,叫做“请不要想象一只粉色的大象”。

老师越是重复这句话,我们脑海里的“粉色大象”就越清晰。

这个体验就让我们知道,大脑有一个特性,那就是越压抑越兴奋的。

就像《查理的巧克力工厂》这本书中,主人公威利旺卡的父亲是牙医,为了证明牙医的职业感,父亲要求自己的儿子必须有一口整齐、干净、没有龋齿的牙齿。

为此父亲杜绝他吃任何糖,哪怕一小颗偷偷被藏起来的万圣节糖果,也被父亲无情地扔到壁炉的火堆里。

可是,长大后的威利旺卡偏偏开办了一间世界上最大的糖果巧克力工厂。

生活中,这样具有反讽意味的例子比比皆是。

教师的孩子学习差,医生的孩子爱生病,军人的孩子是“爱哭包”,富裕家庭的孩子陷入“连环”贷款。

可见,养孩子靠“不”语言是养不好的,因为“不”语言意味着拒绝、批判和对立。

我们只有和孩子站在一起,肩并肩,手拉手才能发现亲子旅程的一路好风景,而在这个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和孩子心贴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hDkYGwBUcHTFCnf_HU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