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万亿市场,供应链金融引领融资新风尚

2019-07-30   中天富保理


为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难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相关数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27万亿元

供应链金融作为将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紧密结合的一种全新产融创新模式得到了迅猛发展。

融资方式得以创新

供应链金融作为产融结合的重要方式得到实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一横跨产业供应链和金融活动的创新日益成为推动金融服务实体,尤其是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战略途径。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理解,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五道口保理学院院长鲁顺表示:

广义解释,做存货融资、保理、票据等都可以叫供应链金融;从狭义解释,就是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商和经营商通过互联网化经营与集成,然后进行计划、组织、管理和优化,最后提供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交易过程向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董涛表示: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信贷业务受理调查和审批等诸多限制,创新了融资方式,对支持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副教授袁象指出:在供应链体系中,实体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整体实力一般相对较弱,他们大多没有足够的抵质押担保物,信息透明度偏低,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级别不高,因此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但这些企业对周转资金的需求又较高,导致了企业融资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过去传统金融机构很少给企业贷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鲁顺称,一方面是成本问题,银行操作成本比较高,贷款一亿和100万的操作成本是一样的,而银行对客户经理的业绩要求比较高;

另一方面是风险问题,企业本身在产业链的末端,自身产品竞争力包括经营者的能力都比较弱。“而通过供应链培养核心企业的互联网化,能够极大提升效率,银行放贷一亿和100个100万的成本一样。”

反过来看,供应链金融对核心企业来说,也刚好贴合了其转型升级的一些诉求。文沥咨询总监王航表示,其实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很好的金融杠杆,“上游的供应商可以有更好的融资工具,有稳定、长期的供货,下游渠道也有更充足的资金提升业绩,核心企业则会获得供应链上现金流的稳定和业绩的提升”。

科技赋能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重要突破口。过去,供应链金融存在很多弊端,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融资过程中,银行一般通过线下掌握的订单、发票等交易信息,确定企业的信用状况,同时通过跟踪、监控相关的物流、资金等信息状况,从而确定是否贷款以及贷款金额。这种操作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导致造假行为。

如今,传统的供应链金融通过科技的赋能成为金融机构与企业重点关注和大力发展的领域。

董涛表示,第一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降低金融服务交易成本,加快信息流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增进金融服务可得性方面具有巨大优势。第二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作为处理数据的有效工具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实现有效信息识别,云计算作为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资源能够为数据存储的完整性提供保证。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广泛探索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的运用。第三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随着射频识别装置、传感器技术等应用不断成熟,物联网的可靠性不断提升,成本大幅降低,物联网技术应用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可有效推进业务创新,例如可辅助各类物资实现全流程系统化管理,自动化监控。

“未来区块链技术也将逐步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袁象称,区块链技术将为供应链金融各方建立起信任关系。供应链金融业务一般涉及机构较多,比如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即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即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等,他们存在操控数据的可能性。“通过区块链分布式的账本,可以使得不同参与者使用一致的数据来源,保证了供应链信息的可追溯性,实现供应链透明化,而且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东北财经大学现代供应链管理研究院院长蔡港树表示,运用金融科技技术可以快、准、全地勾勒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相对关系,将企业真正纳入到供应链的网络体系中,从而建立真正公平高效的交易规则和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和环境,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此外,之前核心企业参与度不高,而近两年随着实体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其开始利用自身的信用能力、对产业的理解和对上下游的控制能力,纷纷布局供应链金融,一些企业或金融机构会用自己的资金或通过外部融资资金,直接对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缺少供应链管理成最大弊端

如今已有大批金融机构以及企业投身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浪潮中,借力金融科技服务企业融资,而借助金融科技不断升级的供应链金融仍存在多层次信用穿透难、信息不对称等一些难点。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供应链管理,产业互联网化进展缓慢,对供应链金融产生很大弊端。”鲁顺认为,“比如阿里巴巴多年来给众多大企业推互联网化,但效果并不显著。一是因为现在大的民营企业大多实际控制人年龄都比较大,对互联网的理解并不深刻,担心互联网化会丢失商业机密,包括一些企业上下可能存在的不规范,最终可能导致只有资金在转,没有物流和贸易的人转。”

而解决这些难点则需要突破口。董涛认为,首先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一是多维大数据风控结合区块链,实现智能交叉验证,确保信息真实可信;二是运用区块链实现信用多级穿透,通过‘区块链电子凭证’,支付自由切分流转,解决多层次信用穿透难的问题。”

其次,要建立共生共赢的供应链整体思想,构建基于产业链多方参与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平台,创新升级供应链金融产品,拓宽供应链融资绿色通道。

在传统的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的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必须把过去单一主体的经营思维,转变为共生共赢的供应链整体思维,围绕供应链管理建立基于产业链多方参与的,集提供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资金服务为一体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平台。

“同时,需持续加大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力度,针对供应链不同交易层次和交易主体,不断创新升级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和一揽子综合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开辟供应链金融信贷绿色通道,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董涛称。

具体来看,供应链金融本质是整个产业链的信用共享,是共享经济的一部分。袁象认为,必须要先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全国和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应该尽快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实现充分对接,促进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信息透明对称,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较为便捷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要建设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形成金融服务协同效应。目前参与供应链金融的金融主体不断增加,融资渠道多元化趋势明显。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保理公司、小贷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热情高涨,这些金融机构根据风险偏好的不同,容易形成协同效应。

来源:《经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