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哲学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你们这些学哲学的人,大言不惭地标榜自己用的是严谨的理性和逻辑,可是谈论的都是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你们哲学根本就不是一门科学”。
有人说哲学不是科学,当然就有哲学家为了捍卫自己的职业尊严,努力证明哲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胡说八道。
可是,不管是申斥哲学不是科学的人,还是坚持哲学是一门科学的人,他们都持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都认为科学在哲学之上。
自从近代初期以哥白尼为代表的科学家掀起科学革命以来,科学已经不仅仅是若干门学科或者若干条原理了,它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甚至在某些时候,“科学”已经扮演了“元价值”的角色,即用来判断其他价值取向是否合法的标准。比如当有人告诉你“你这种安排不科学”、“你这种饮食习惯不科学”,意思就是你“错”了。在我们的语言中,“科学”=“正确”=“合法、合理”。科学既然获得了这种至高无上的裁判地位,那么当然,哲学也应该接受科学的检视,所以科学肯定在哲学之上。
来自哥白尼的凝视
当然,这种观点是一个偏见,因为它没有经过论证。为了不带着偏见看待问题,我们应该改变一下问题的表述,我们不问“哲学是不是科学?”,而应该问“哲学和科学是什么关系?”。
无论是哪一门科学,他都会有非常固定、具体的研究对象,物理学研究物体的运动,化学研究各个元素的化学反应,数学研究事物之间的数字关系。但是哲学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或者说哲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我们日常经验中能直观到的东西,而是抽象的。
因为研究对象是具体的,是经验可以感知和把握的,那么科学假说都可以用实验来反复验证,一经过验证,这个假说是对是错就一目了然。但是对于哲学来讲,这就很麻烦。哲学家们口若悬河,在你面前说的一套又一套的道理,但是这些道理都无法验证,因为他们说的概念在现实经验世界中根本找不到。这可能是很多人觉的哲学是胡说八道的最主要的原因。
我要说的是,哲学虽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不同与一般的科学学科,但是不代表哲学是胡说八道。它的理论也要符合思维逻辑,符合我们对世界的基本共识,否则哲学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抬杠了。我们之所以会被哲学家“一套又一套”的学说唬住,就是因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也就是很符合逻辑,只是这种逻辑并不是经验的实证的逻辑,而是纯粹抽象的形式逻辑。
哲学的任务其实就是透过现象界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界被称为“形而下”,这里的道理都归科学;而本质界则被称为“形而上”,这里的道理归哲学。它们在不同的次元里面,所以当然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就研究方法而言,哲学当然不是科学,但哲学也不是胡说八道,因为哲学是讲道理的,只是哲学所讲的道理因为次元壁的问题而无法被经验所验证。
当然除了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上的不同之外,哲学与科学更多的是相同点。比如在最核心的理念上,它们都非常推崇质疑和反思的精神。
随着观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扩张,我们接触到的事物和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旧的理论就可能不再适应新的经验,科学家就必须不断地完善甚至推翻旧的理论,“日心说”代替“地心说”是这样,“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体系”也是这样,科学就是在不段地质疑和反思中一点一点进步的。至于哲学,其中的质疑和反思就更数不胜数了,柏拉图对现象的质疑催生出“理念论”,笛卡尔对自我的反思催生出认识论,海德格尔对“存在”概念的质疑催生出存在主义等等。
想想也是,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它们都是人类理性开出的花朵,本来就应该同大于异。我们何不摒弃门户之见,理解对方存在的合理性,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