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鹤鸣山道人
阴阳之论: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素问·宝命全形论》所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围阴;在内者脏为阴,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脏腑组织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人的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都可以用阴阳失调(偏盛偏衰)来概括说明。因此,中医的病机总纲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天地万物,天为阳地为阴 ;明为阳暗为阴 ;大为阳小为阴 ;重和轻, 刚和柔 ,尊和卑 ,动和静 ,男和女 ,生长和衰老等等; 阳具有积极进取、 刚健 、向上的特点; 阴代表事物贝有消极 、退守 、柔顺 、向下的特征;
(一)、五脏六腑阴阳论
五脏为: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脏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脏属阴主里而腑属阳主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心包与三焦),体现阴阳、表里的脏腑相合关系。
腑为表,脏为里。腑为阳,脏为阴。
(二)、经络阴阳论
手太阴肺经(里) 配对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配对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配对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配对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配对 手少阳三焦经(表)
足少阳胆经(表) 配对 足厥阴肝经(里)
什么叫阳经
中医中将经络中内属于脏的,跟脏直接相连、关系最紧密的经称为阴经,它与脏对应的腑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医称这种关系为络;
阳经,解剖结构名。又称阳脉。
经脉之中属阳者,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维脉、阳𫏋脉等。《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泻其阳经。”
太阳经:指阳气旺盛之意义,因为其位于吾人身体的最表层,感受外邪后,亦最先发病之经脉。
少阳经:有阳气减弱之意义,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于太阳与阳明之间,故为太阳与阳明两经之枢纽。
阳明经:是阳气发展之最后阶段,亦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之基础上,继续发展之意义,故阳明者为两阳合明之简称,其位置在太阳与少阳之里面,故有阳明为合之称。
什么叫阴经
将内属于腑的,跟腑直接相连、关系最紧密的经称为阳经,同样它络于腑相对应的脏。阳经在四肢的表面,阴经在四肢的阴面。日常保健以敲阳经为主。
阴经,解剖结构名。又称阴脉。指经脉之中属阴者。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𫏋脉等。
太阴经:有阴气旺盛之意义,因为其位于三阴经之最表层,故有太阴为开之称。
少阴经:有阴气减弱之意义,其位置在太阴与厥阴之中间,故有少阴为枢之称,亦即本经在两阴经之间,起着枢纽之作用。
厥阴经:是阴气发展之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之方面转化过程,亦即是在太阴和少阴两经阴气交尽之际,其位置在太阴与少阴之里面,故有厥阴为合之称。
(三)、数字阴阳论:奇.数1 3 5 7 9为阳,偶数2 4 6 8为阴 0则在五行之外
(四)、天干地支阴阳论:
在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已、辛、癸为阴。
在地支中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第二种是:子丑寅卯辰巳为阳;午未申酉戌亥为阴。
(五)、地理阴阳论
阴阳顺逆论:(奇为阳,偶为阴)
(1)阳:出于奇,凹,弱脉,地气上腾,窝钳瘦虚,仰、隐、仰掌,仰高为阳,浅,气外发,阳窝莫破唇,窝钳多作天穴,平坦为阳,低动缓,左为雄。仰掌为阳,自地下而上,仰软弱困倦,隐而不露,受之不来君子之义所谓之弱。阳:水为阳,动为阳,单为阳、光为阳;(1、3、5、7、9)、甲、丙、戊、庚、壬、子、寅、辰、午、申、戌山为阴,水为阳;平坦者为阳为凹平
(2)阴:出于偶,凸,强脉,天气下降,突乳肥满、珠、现、显 、倾碗为阴、深,气内蓄,阴乳莫伤首,乳突多作地穴,尖峭为阴,高静逼,右为雌。剑脊为阴,覆掌为阴,阴从天降,谓之天气下胳;阳气从地下而上升,以显交泰之功。l阴:山为阴,静为阴,双为阴,暗为阴,(2、4、6、8、10),乙、丁、己、辛、癸、丑、卯、已、未、酉、亥;峻峭者为阴为尖凸;
(六)、罗盘的二十四山阴阳:
干、巽、艮、坤、寅、申、巳、亥、甲、庚、丙、壬为阳;
子,午、卯、酉、辰、戌、丑,未、乙、辛、丁、癸为阴。
(七)、人体部位阴阳论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四肢背属阳,腹属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手心为阳手背为阴。脸为阳,背为阴;
(八)、八卦阴阳论:八卦也分阴阳,其中乾卦、震卦、坎卦、艮卦属阳,坤卦、巽卦、离卦、兑卦属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