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收藏感兴趣的人,大概都知道“庞家三小将”,但真正让他们在画史留名的,还是靠各自的画。
按出场顺序来说,先从江苏的吴琴木开始。
吴琴木是吴家最小的儿子,他从小就热爱画画,且天赋极高,成年后在乡里当了一名教员。小吴同志性情温和恬淡,追起梦来却绝不手软,二十岁时听闻浙江南浔庞莱臣所藏名画众多,本人也擅绘画,且乐于栽培有志青年,便果断辞职,前往浙江南浔找庞莱臣学画。
吴琴木(1894——1953)
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收藏家,庞莱臣财力雄厚,精于鉴赏,收藏的珍贵文物数以千记,其中又以绘画最精,特设“虚斋”专门放置,的确是个接触名画的好去处。
为了对数千件书画藏品进行甄选、整理和归类,庞莱臣前期聘请了陆恢、张砚孙、张唯庭等书画名家对藏品进行了系统的编目和研究,而后期还需要对一些古画进行修复和管理。
吴琴木初入“虚斋”,立刻对这个艺术宝藏叹为观止,他求艺若渴,往返于江浙两地,寒来暑往,乐此不疲。庞莱臣见他如此用功,且天赋不错,便将他留在身边,专为自己临摹和修复古画。
1924年,吴琴木与“虚斋”的大部分藏画一同随庞莱臣迁往上海寓所,在上海定居下来。
在“虚斋”度过的十年里,吴琴木遍览了历代名家名作,不遗巨细地临摹、修复了大量古画,使他的笔墨功夫日渐深厚,深得庞莱臣器重。吴琴木最初以“四王吴恽”六家入手,后又用功于沈周、文徵明等吴门各家,意在以古求新,突破时人一味追崇“清六家”的疲弊,最终形成自家风范。后来,庞莱臣干脆让三位孙辈和他学画。
与张大壮相识时,正是吴琴木为庞莱臣管理书画的第十年,而张大壮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门生。
从资历到年龄,两人都相差了近十年,但相同的性情与审美意趣,令两人一见如故。他们常聚在一起观摩名家墨宝,切磋画艺,成为“虚斋”的得力干将,两人的缘分一直延续到“虚斋”之外,堪称生死之交,这就是题外话了。
张大壮(1903——1980)
张大壮是张砚孙之子,在进“虚斋”之前,张大壮先后师从李汉青和汪洛年学习花卉、山水,17岁到商务印书馆当美工,19岁那年,他的绘画天赋得到庞莱臣的赏识,特聘他到自己的“虚斋”做书画管理。
庞莱臣先后编印了《虚斋启画录》和《虚斋名画续录》收录自己所藏的历代名画。在这个过程中,庞莱臣对张大壮进行了严格的笔墨训练,有意培养他的绘画天赋,每收录一幅作品,必让他先临摹一遍,然后再重新装裱过收藏。
日夜浸淫于古代书画的艺术海洋,饱览了上至宋元、下迄明清的无数名家书画真迹,经过多年磨练,张大壮集绘画、书法、篆刻、鉴定、修复古旧名画于一身,特别是对恽寿平绘画技法的领会,可谓出神入化。他的恽派花鸟画在当时便赢得了很高声誉,与唐云、陆抑非、江寒汀被合称为海派花鸟画“四大名旦”,又以擅画牡丹、鱼虾驰名海上画坛。
在“虚斋”临了十年名画,使他仿起历代大家得心应手,惟妙惟肖。
张大壮曾为庞莱臣补画过一张恽寿平的樱桃,后来被人拿到吴湖帆处鉴定,吴湖帆看到后执意要买下来,因为他自己也藏有几帧恽寿平的花卉册页,刚好与此帧合为一体,殊不知,本来这页就是有题无画,因而庞莱臣才请张大壮根据题诗补画,得知此事后,吴湖帆对张大壮的画艺甚为叹服。
张大壮什么都好,就是身体不好,所以当他因为身体原因不得已离开“虚斋”后,吴湖帆极力邀请他共事,也被他婉拒了!
相比吴琴木和张大壮,后期加入的邱林南,是一位年轻的画师,虽然名气没有前两位大,能成为“庞家三小将”之一,想必不是浪得虚名。
三人在工作与学习中不断提升技艺,取长补短,惺惺相惜,度过了生命中最愉悦的时光。
虽然时局动荡,笼罩在战事阴影下的艺术天地,因为这几个年轻的身影,多了几分鲜活的气息。
不得不说,作为收藏界的大佬,庞莱臣看画的眼光精准,看人的眼光也很毒辣。
虽然说,他们的绘画成就与庞莱臣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而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才是成就自己的法宝。
态度决定高度,古今皆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bFFInAB3uTiws8KvQz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