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都是公布诺贝尔各奖项获得者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曾去过的德国小城林道。
有一本旅游书中曾这样评价她: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的小镇风景如画。
在德国、奥地利、瑞士三国交界处有一个德语区最大的淡水湖——博登湖(Bodensee),因三国交界于此又被俗称为“三国湖”。其背靠阿尔卑斯山,阳光明媚,气候温和,湖畔是发达的葡萄酒产地,湖中盛产鳟鱼、鲑鱼等美味食材。
三个国家的国界线就在湖中央,博登湖的北岸,德国境内有一处风景宜人的半岛叫林道(Lindau)。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帝国时代,1189年,林道建造了第一座教堂——圣施特凡教堂,1274年正式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城市。1655年,为了纪念神圣罗马帝国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历史上的第一次欧洲国家大混战),林道在1655年举行了第一届“儿童节”,并且把每年7月的第四个星期三定为传统的“林道儿童节”。我们所熟悉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是1949年才设立的,林道这个节日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童节了。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后,1804年林道被划割给了奥地利,次年奥地利把林道归还给了巴伐利亚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林道曾由法国占领并管理,1955年管辖权被再次归还给巴伐利亚,这座命运多舛的小城也就成了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之路”的起点。
林道的名字来源于Linden Au,意为“在菩提树下兴旺发达的湖边洼地”。所以,直到今天林道的市徽上都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
林道市徽(本图来自于网络)
林道的老城区建在博登湖右岸面积仅0.68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岛上,小岛由一座建于1853年的火车堤坝和另一座桥同陆地相连接。前方是碧波万顷的博登湖,映衬着巍峨的阿尔卑斯山。因其位于三国交界处,二战时幸免于轰炸,老城里的中世纪建筑基本保护完好。又与瑞士、奥地利相邻,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又有德国的“伊甸园”之称。
林道历史上就是商贸重镇,交通也十分便捷。自驾从慕尼黑出发,沿96号公路只需不足2个小时的车程。如果乘坐公共交通,每天也有数班火车直接到岛上。
林道火车站
我定的酒店就位于林道老城中心,停好车就前往林道港。竣工于1856年的林道港被誉为“博登湖上最漂亮的港口”,一座6米高的雄狮雕塑和33米高的灯塔遥遥相对矗立于博登湖畔,将港口分为了内港与外港,仿佛是守卫林道港入口的左右门柱,被称为林道的名片。
博登湖烟波浩渺,景色秀丽,我到林道的时候,天气并不晴朗,但从林道港向南眺望,依然可以看到远方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虽然此时并没有蓝天白云的衬托,阴云低低地压在山头,却仿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震撼之感。
坐拥湖光山色的小城三面环水,是一座天然的港湾。狮子是巴伐利亚州的标志,这座灯塔也是巴伐利亚州唯一的灯塔。19世纪时,因巴伐利亚国王派兵帮助拿破仑抵抗普鲁士和俄罗斯,为了表示感谢,拿破仑当着巴伐利亚国王的面,在地图上用笔一划,就将林道划入了巴伐利亚的版图。
在林道港乘船游览博登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体验。在林道港码头上船,大约一个来小时的时间,游船沿湖边航行,经过康斯坦茨、布雷根茨等城市,接近奥地利、瑞士岸边,由于三国的国界线在湖上,不知不觉就在一个小时内游遍了三国。
阴天下的博登湖更有一番浪漫风情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世界上最小的古城之一,但可别小瞧这座不起眼的小城。虽然林道只有两所高中,并没有建立大学,但自1951年起,小城每年六月都会迎来一次盛会,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在林道举行论坛,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位诺贝尔医学、化学、物理学、经济学奖的得主和数百名优秀青年学者云集于此举行论坛,进行学术交流,从而给林道的湖光山色又增加了一道炫目的科学光环。
有人戏称,此时的林道汇聚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也许是小城风景如画,也许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想远离追逐名利的尘世喧嚣,享受片刻纯粹的度假。她那么与世无争又傲然独立于博登湖畔,港口的船只承载了扬帆起航的美好祝愿。
漫步于古老的石板路上,静静感受这座小城独特的历史韵味。相比起大城市而言,欧洲的小城市都鲜见高楼大厦,高低错落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建筑多是商铺、酒吧和餐厅。老城区蜿蜒曲折的街道连接起小巧精致的广场,给人岁月静好的感觉。
抬头仰望,老城区的很多房子上有奇怪的标志和年代,这是由于房屋历史悠久,每转手一次,这个家族就把自己的名字和族徽刻画在外墙上。
坐落于老城中心的市政厅建于1422-1436年间,起初采用哥特式风格,15世纪又融入了文艺复兴式,外墙上绘制了精美的壁画。欧洲的许多市政厅都免费对外开放,游客可以随意入内参观,不需预约。市政厅首层是图书馆和资料库,上面两层用于会议和办公。
火药塔矗立在林道小岛的最西端,属于城墙的一部分,它于1508年修建,最初作为军火库用。
修建于1380年的“盗贼塔”因历史上曾被用于监狱而得名,它也曾是林道老城墙的一部分,主尖塔的旁边附带着4座六角小尖塔。
第二天清晨阳光正好,沿着湖边漫步,清晨的林道更像是小家碧玉
远远望见这座“磨衣塔(Mangturm)”,又名“行会塔(Alter Leuchtturm)”,看上去像是另一座灯塔。它曾是修建于12世纪中世纪防御工事的一部分,20米高的塔楼用于瞭望和防御,当时只能通过吊桥登塔。1859年,港口旁的新灯塔建成后,磨衣塔失去了作为信号塔和观察哨的作用,重新整修后,屋顶用琉璃瓦覆盖。塔边曾有两栋建筑,一为磨坊,二为制衣坊,取两栋建筑的德语词各一部分,就组成了今天的名字。
虽然林道在中国游客中并不算热门,但一直都是欧洲人度假的热门目的地之一。来到港口畔的餐厅,一扎啤酒,一杯咖啡,一份冰淇淋,乃至一份报纸,便可消磨整整一下午的时光……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旅行分享师、跨界自媒体人。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