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大维
首发: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一位读者给良叔留言。
说自己很爱读书,也读了很多书。
然而,自己并没有因此过得很好,还是一个小职员。
虽然不至于饿死,但也看不到什么希望。
她问良叔,那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记得自己写过相关文章。
其中,提到相对于世俗屋瓴而言,读书更适合做一个心灵的避难所。
即使抛开这点,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你要说读书没有用处,肯定没有说服力。
不然,你很难解释那些商界大成之人,为什么都爱读书。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年轻时,良叔也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
“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的书,但对工作生活没有很明显的帮助?”
所以,《后会无期》中那句“听过很多做人的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
随着阅读量和经历的增加,突然明白了之前的困惑。
首先,当时所谓的“多”,只是我个人的感觉。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认知失调。
是人人都有的毛病,总以为自己超出常人。
读书也一样,你总以为自己阅览千卷。
但其实你认真数一数,肯定会惊奇地发现,数量少的可怜。
而且,当我遇到很多高人后,才明白什么叫做博览群书。
其次,年轻时的我,根本不具备分辨好书、坏书的能力。
包装、名字以及摆放在门店的位置,成为了我选书的重要因素。
而且,说实话,多数图书根本没有读的必要。
因此,所谓的量,换不来质。
后来,通过阅读的积累,以及自己的反思,渐渐地培养了对好书的嗅觉,以及具体选择的方法。
那时的我,没有你们这样幸运。
没有一个像良叔一样的老书虫,来推荐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没有输出,知识无法形成循环回路。
阅读时所吸收到的知识,会在时间的作用下快速凋谢,无法沉淀。
留在脑中的只剩下断壁残痕、似是而非的概念。
现在明白不能输出的知识,不算做有用的知识。
而写作,就是一种“强迫性”的输出。
读过的书,融入课程中,讲授给别人,也会让自己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刻。
当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际应用某个概念。
这样一来,不但能真正吸收书中的知识,而且通过实践,还能检验所吸收知识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所以记住:
没有输出,就不能算是理解知识。
没有实践,就不能算是掌握知识。
曾经看过美国一本流行小册子:“礼物”。
里面有句话说:
“当我们被烦恼重重缠绕时,只是因为我们的高度不够......”
正如回望几年前的烦恼,才发现:
当时不堪重负的问题,随着岁月的流逝,再也不值得一提。
这是因为一旦我们经历过,再面临同样问题时,我们已经知道其发展的方向,也就降低了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其实读书也是这样。
当你不断吸收、不断输出、不断实践......
便能形成一种交响作用。
从而搭建自己的认知堡垒,形成厚积薄发的能力。
这些,都足以将你推向一个高度。
此时,当别人问你,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时,你只会呵呵一笑,告诉ta:
“这个问题,你问的太早了......”
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告诉良叔呢?
欢迎留言。
良叔每日在小随等你。
我还会再坚持134天。
-END-
陪儿子逛街。顺便告诉他,送女孩花时,要注意什么。 ——摄于2019年7月28日
本文作者简介:徐大维,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公众号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点击了解更多,跟良叔学多维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