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1916年10月-2019年1月10日),广东省开平县人。首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
“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用现代的话说,意思就是:以前那些人,为啥都能长寿健康,行动又不迟钝;现在的人,年纪没过五十,怎么就显得那么衰老,经常得病,是时代变了?还是人不行呢?
答案就是:以前那些长寿的人呢,是因为掌握了养生的规律,又切实地实行;现在的人,灯红酒绿,房事不节,欲望无穷,起居毫无规律,饮食乱七八糟,无时无刻不违反着长寿的规律,自然身体衰弱,长寿不能了。
那么,如何生活,才算得“道”,才能“度百岁乃去”呢?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套用这句话,我认为寿而康是建 立在健康 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以正确的养生观为指导,配合一些养生保健的小方法,坚持在日常活动中,而不是光说不练。
邓老在102岁时,仍然身体硬朗,神清气爽,眼不花、耳不聋,有时还要外出开会、讲课。能达到这样长寿又健康的状态,和他的养生观与养生小方法是密切相关的。
下面列出邓老结合本人情况所常用的养生方法,希望对诸位有帮助。
人的健康,包括“身”和“心”两方面的健康。身心和谐,即要求我们不但身体要好,还要有良好的心态、精神和情绪等。
中医强调七情内伤是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怒则伤肝,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久可导致痰浊上扰,抑或心脾失养、气血失畅而产生冠心病。
要保养心神,首先要重视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调节,勿使太过,才能使全身的阴阳得以平衡,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这是养生防病的大前提。
养心保健,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第一是重视对精神情志的调养,避免不良情志因素对人体的伤害;第二则是进行适当地调心锻炼,通过身体行动来实现心神安宁健康。
《灵枢·本神》讲过“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应四时而适寒暑。”也就是说,养生应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规律,安排日常生活,达到天人合一,才是明智的。
这是因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就是说,要想长命百岁,就要遵循自然规律,如果违反规律,便容易生病,折寿。
比如秋冬来了,本应该多穿点衣服,躲在屋子里面,开着暖炉,这时你却不这样,还穿着露脚踝等等的衣服到处跑,结果可想而知。再比如酷暑的时候,太阳晒得人汗流浃背,失水很多,你不但不找阴凉的地方避暑,也不补充水分,还拼命四处奔波,那怎么会不中暑呢?
在具体的起居调理方面,古人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针对四时气候变化,提出了具体的做法:“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如果我们能总结古人这些宝贵的养生经验,贯穿到我们实际生活中来,自然能尽享天年了。
就是要我们平时多留意下常见病、多发病的一些普及知识,这样才能帮我们去识别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进行预防和治疗。
例如高血压是当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一些病人会有临床表现,诸如: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讳疾忌医,而要及早认识到疾病的存在,在病初及时治疗,要是等到病入膏肓,那当然回天无力。
养生优品,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