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在大城市中异地打拼的年轻人,一边面临着工作需求,一边承担着带来烦恼,很多人不得不把父母从老家接过来替自己照顾孩子。
三代同室而居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天伦之乐,爷爷奶奶常常会在带孩子这个问题上与年轻人发生分歧。或是出于“隔辈亲”的关爱,在孩子的吃穿住行方面“画蛇添足”,做多错多。
“妈,你明天回家吧”,宝爸喂奶粉发现端倪,尝过后下“逐客令”
王东来自于河北农村,由于他品学兼优,大学毕业之后被上海一家合资企业招去,如今已经成为公司里的项目主管。年过30的他,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他和妻子还有一个刚满6个月的小宝宝。
由于车贷房贷压力过大,妻子不得不出去找工作分担家庭压力,宝宝面临着无人照看的情况,在和妻子商量之后决定请老家的父母来帮忙。原本他和妻子觉得教师退休的妈妈在照顾孩子方面一定会更有经验、更利于孩子成长,却差点因为老人对孩子的过分疼爱而伤害到孩子。
王东的妈妈来到上海后的三四个月,宝宝也在一天一天地长大,原本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可王东发现宝宝有了“偏食”表现,只吃奶奶冲的奶粉,王东妈妈每次都特别自豪地说:看吧,小宝贝也知道奶奶是最好的。
王东觉得不对劲,在经过数天观察之后,发现了其中的蹊跷。原来王东妈妈疼爱自己的孙女,每次在给孩子冲泡奶粉的时候都会多放两勺,完全不按照配方奶粉的冲泡指示来做,王东先是和老人沟通,告诉她配方奶粉冲多了,对宝宝的肠胃非常不好。
但老人仍然我行我素,沟通后王东曾经偷尝过奶奶给宝宝冲泡的奶粉,依然是加量冲泡,完全不听劝阻。
无奈之下,王东也只能对自己的妈妈下“驱逐令”:“妈,你明天回家吧。”老人家自然非常不理解,也觉得很伤心,毕竟在她看来,自己爱孙女是绝对不会错的,不过王东仍是非常理性地请来保姆,将妈妈送回了老家。
这种做法是不孝吗?在王东看来有另一种解读
在王东看来,如果再继续让妈妈来照顾宝宝,需要面临的将不仅仅是宝宝吃什么、吃多少的分歧,还有可能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更为严重的争执。
而今,看似对母亲略微残忍,但能够避免孩子在奶奶“隔辈亲”的照顾之下出现身体健康的损伤,乃至心智成长的偏离。
王东所遇到的问题是很多年轻爸妈当前正在经历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异地打拼的人,往往在让爷爷奶奶带娃和自己带娃方面陷入两难。
一方面工作压力大、分身乏术,期待能够有人为自己分担带娃问题;另一方面害怕老人带娃过程当中过多干预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过度“宠溺”中变得自私、骄纵,三代同堂,两代分歧,这种事情很常见。
年轻人应当注重与自己父母的沟通,两代人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分歧争执不要当着孩子面
如果两代人由于教育孩子的问题,经常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和指责,使很多孩子利用两代人的对立找到空隙,从而助长了孩子“耍小聪明”的习惯,例如在犯错时有恃无恐地寻找“保护伞”。
2、分歧再大不要贬低对方权威
一些年轻人喜欢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老年人在孩子教育上存在不足,这很容易导致小孩子在心目中对家长的权威产生质疑,进而更加顽劣,很难正确引导和教育。
3、分歧再多不要有情感倾斜的暗示
老一辈总希望能够获得孩子的认可,因此常常有老人会进行语言引导和情感暗示,例如:“还是爷爷奶奶对你好吧”,这种逐步引导孩子出现情感倾斜的话语,会在孩子心中深埋下情感偏差的根苗,使一方成为被逐渐“疏离”的对象。
“隔辈宠爱”的常见特点包含了代劳一切、满足所有、有错必谅、扩大优点、忽略缺点等等。
这种“隔辈宠爱”背后可能会带来种种不利,要重视
1、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老一辈带娃喜欢选择“一切代劳”,导致孩子往往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力较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事情会不自觉地看一下身边人,或是询问应该怎么做。
2、孩子缺乏责任感和对错分辨力
在老一辈儿面前,大多数有错必谅,长此以往,孩子不仅缺乏对事件的对错分辨的能力,还无法树立起对于责任心和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是从“小错不断”变成了“大错敢为”,最终断送前程的。
教育无小事,无论是父母或是隔代长辈,都不应当用“爱”的名义,阻碍孩子成长的道路。正确地“爱”与“宠”,是建立在有尺度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