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的“及格分”意料之中,徐峥的“吃螃蟹”是个好消息

2020-02-02   得着说

影视圈内外闹得沸沸扬扬的“《囧妈》事件”,随着大年初一的网络首播而陷入窘境。

或许是对贺岁档大片的质量和徐峥本人的期望太高了,再加上网络平台免费上映的“责任分散效应”,这部大众眼中的“免费电影”,在豆瓣评分体系中跌得很快,至今已毫无悬念的跌破了“及格线”。

在观众看来,《囧妈》最大的槽点,反而是“不好笑”和“尬笑”。徐峥的”三板斧“——“公路喜剧片“的套路、技巧化的叙事和韩国片式的煽情,在极度渴求惊喜的观众面前,犹如关公面前耍大刀一般的无趣。

《囧妈》的”差评如潮“存在着必然。观众过高的预期,与“坚守创作舒适区”不出来的徐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哪怕是“抱抱妈妈”这个温馨的点睛主题,依然无法改变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失望之情。

在《吐槽大会》第四季徐峥专场中,王晶导演一句玩笑话“言中”了。

他的观点是,徐峥导演安身立命的“囧”系列,是典型的“高开低走”。从《人在囧途》到《泰囧》、《港囧》,豆瓣评分一路下滑,由此,《囧妈》的评分将会“顺势而为”,为“一部不如一部”的“囧”系列画上不那么完美的句号。

至于反复折腾“中年危机”话题、拿中国式亲情说事儿这些“槽点”,王晶也都话里话外的一一点明了,看过这期《吐槽大会》,甚至连豆瓣上意见领袖们的影评都不用看,观众就知道《囧妈》到底败在哪。

《囧妈》到底好不好?大众点评的结果是“失望”,进而形成了报复式的打低分热潮,但能够将这部电影拉到5.9分的豆瓣评分,绝非一句“失望”就能解释清楚的。

暗流一直在那里,它必须这样兴风作浪,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徐峥带了个“坏头”,这个势头必须及时的“按住”,否则,后果是严重的。

6.3亿看似很多,不过能保证《囧妈》的出品方“本平”,徐峥与欢喜传媒这么做,被很多业内同行和院线大佬们,说成是只盯着自己眼前利益、不顾整个国内电影行业的“短视”行为。

“破坏市场规则”的大帽子,扣在了徐峥光光的脑门上,免费看电影的观众,选择了置身事外,毕竟,看电影是观众的天职,培养市场挣大钱才是你们影视圈内部的事。

徐峥和字节跳动,实际上在走网飞(Netflix)的“老路”,这是一条注定困难重重的路,却需要有人去迈开第一步。

熟悉流媒体巨头网飞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敢为天下先的美国公司,曾经得罪了多少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却为很多的知名导演、演员和电影内容产出方,给出了宽松、优渥的创作环境。

哪怕那句“网飞出品、必属烂片”(仅限于电影领域)的口号,在全世界观众中口口相传,作为“挑战者”和“搅局者”的网飞,也没有停止拥有完全版权的自制电影的脚步。

成为电影创作团队的创意试验场,网飞财大气粗的投入,这是一门生意,更是它的宿命。

摆在网飞面前的,看似有两条路:要么加入战局,自己成为内容产出的决定者;要么密切合作,等着好莱坞的电影公司给自己“喂”内容产品。

前身为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的网飞,若想要在影视剧市场中有所作为,只有独立自主、主动变革、成为“优质内容提供者”这华山一条路。

现在,徐峥与字节跳动,成为了继国产电视剧网络平台化之后,敢为天下先的挑战者。

吃螃蟹这件事永远是自带风险与收益,短期来看,风险是一定要承担的,徐峥的口碑会因此大受影响,但当吃螃蟹成了引领潮流,《囧妈》事件的示范作用,将会为徐峥带来无可估量的长期收益。

靠着一部电影、一次合作撬动整个国内电影市场,《囧妈》做到了,能否成为正向示范这件事先不谈,却令渠道们——电影发行和院线公司——感受到了浓浓的寒气。

没人喜欢变革,特别是拥有“渠道”这个垄断资源的市场参与方。曾经因为录像带和光盘(VCD、DVD)而逐渐“流失”的观众又回来了,院线是这些年国内电影市场最大的受益人,还没过几年“好日子”,代表未来的网络视频平台,也要宠宠欲动的分一杯羹。

相对来说,视频平台的步子是稳健的,作为挑战者的它们,一直在小心翼翼的调整自己与国内影视业巨头之间的关系。

网络大电影始终被观众看不起,主要原因还是视频平台不舍得大范围投入,但更深层的原因是,相对于撬动风险与收益同样巨大的电影,用户粘着性更高的电视剧,才是它们“围魏救赵”的灵丹妙药。

《破冰行动》、《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庆余年》的成功,宣示着“时机成熟了”,网络平台这么多年的“曲线救国”策略,终于在各家卫视们的“节节败退”中变成了一种认可度极高的可能性。下一个,就轮到电影了。

《囧妈》或许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用“狗续貂尾“来形容并不为过,使出浑身解数的徐峥,或许确实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但”《囧妈》事件“,却实实在在的开启了一种可能性,对观众、内容创作者们来说,这本该是一个”好消息“。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