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比勒陀利亚:哈利波特长大了,别让越狱传记片带太多政治正确

2020-04-01   得着说

对于演员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来说,《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永远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演了那个多愁善感而又自信勇敢的哈利·波特,戴着圆黑框眼镜的少年雷德克里夫,伴随着一代观众成长,在全球都如此深入人心;

拍什么戏、演什么角色都能让人想起那个哈利·波特,也成为成功跻身好莱坞的雷德克里夫,最难以逾越的门槛。

这种被经典角色支配的“痛苦”,相信《复仇者联盟4》中退下来的“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都应该深有体会。

《哈利·波特》之后,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投入到不断尝试新角色的“疯狂之旅”中。

从《侠盗飞车手》的创始人(《游戏改变者》),到一具腹黑又直率的“尸体”(《瑞士军刀男》),再到影片从头至尾处于密闭空间中的运毒飞行员(《困兽之斗》),演员雷德克里夫尝试了太多种可能性,却始终不被大多数观众认可。

在他们的心目中,那个戴着圆黑框眼镜的少年,是情怀中无可取代的。

在新片《逃离比勒陀利亚》中,半张脸被胡子覆盖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早已褪去了年少的青涩,显得沧桑而坚韧。

哈利·波特长大了,这次是真的。

《逃离比勒陀利亚》最大的亮点,就在于“真实事件改编”背后的“不可思议”,这是一部故事背景很复杂、故事内容却很“单纯”的作品。

片中,雷德克里夫饰演了非国大传奇人物、白人蒂姆·詹金,他与同伴因反抗“种族隔离”而入狱,经过惊心动魄的准备,他和两位同伴利用知识、胆识与运气成功越狱。

“种族隔离”曾经是南非最为人瞩目的标签,《逃离比勒陀利亚》很聪明的拿这段“种族隔离”的历史做文章。

显然,这已不是雷德克里夫个人的挑战了,而是瞄着西方电影人中最笃信的“政治正确”去的。

成功越狱就是挑战“种族隔离”,象征性不言而喻,“政治正确”满分的《逃离比勒陀利亚》,至少给了观看此片的西方观众,一个相当不错的谈资引子。

背景很吸引人是一回事,如何拍得引人入胜是另一回事。

《逃离比勒陀利亚》之前,长期霸占IMDB榜首的《肖申克的救赎》、被国内观众奉为“神剧”的美剧《越狱》,都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哪怕是史泰龙与施瓦辛格联袂的《金蝉脱壳》、新科“奥斯卡影帝”主演的拉米·马雷克新版《巴比龙》,都是一道很难预约的坎。

没有黑科技的“束缚”,也不讲“人性与自由”,《逃离比勒陀利亚》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那条路——用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营造出一场“惊心动魄”的越狱过程。

“真实事件改编”,让影片的戏剧性平添了惊险刺激。

入狱之后,热血青年男主蒂姆·詹金,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是在监狱中虚度光阴,还是因地制宜的继续与“种族隔离”斗争。

越狱,成为他必须要做的事。

目标的明确的,捕捉信息、搞到资源、获得信任、取得优势,男主每天都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他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机遇确实转瞬即逝的。

哪怕因白人的身份被“优待”,但囚犯的身份代表着毫无隐私和自由可言。

然而,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节奏、氛围、故事、场景设计都做得很不错,却输在了代入感上。

处理不好代入感,一切的矛盾冲突、惊险时刻,都变得不那么刺激了。

平心而论,《逃离比勒陀利亚》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男主的身份与环境的压力,环环相扣的解谜故事,悬念设计略显笨拙、直接,必然影响到整体观感。

或许是为了压缩越狱的繁琐过程,《逃离比勒陀利亚》在准备工作的处理上,多少有些平淡,很多关键进展,初看起来毫无波澜,如果观众能够把自己带入进去,就会有一种冰冷刺骨、步步惊心的感觉。

或许是对手戏太弱了,男主的表现不那么拔群、惊艳,但有限的几个精彩段落,雷德克里夫的处理令人刮目相看。

比如被监狱长发现男主的钥匙部件这场戏,将外表内敛、内心坚韧的男主,即将崩溃的内心感受,很好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有“真实故事改编”的加成,《逃离比勒陀利亚》把故事讲得还算圆满,雷德克里夫确实长大了,但凭着一股蛮劲尝试不同的角色,让他疲于奔命,从而陷入“为了撕掉标签而不得”的怪圈。

输在了影片质量,赢在了“政治正确”,豆瓣7.6分的评价过誉了。